【明慧學校】
孫 (ㄙㄨㄣ)
【歷史來源】
1、出自子姓:為商湯王后裔。商末貴族比干,因為犯顏直諫暴君商紂王,被剖心處死。其子孫便隱姓避難,以本為王族子孫之故,所以改為孫氏,奉比干為始祖。
2、源自上古八大姓之一-姬姓:為周文王-姬昌的後代。文王少子-康叔受封於衛,建立衛國。春秋中,康叔九世孫名惠孫,惠孫之孫武仲因崇尚尊敬其祖父,便以「孫」為氏。世世代代相傳,便成為孫姓的大宗。
3、源自羋姓:春秋初,楚王蚡冒之曾孫、令尹蒍叔,字孫叔,曾幫助楚莊王建立霸業。其後裔去「叔」為孫氏。
4、源自媯姓:周武王滅商後,封商均之後裔-媯滿於陳。春秋時,陳厲公之子-陳完避難到齊國,改稱田氏(古時陳、田同音通用)。田完之裔孫-田書為齊國大夫,因為討伐莒有功勞,被封為樂安,賜姓孫氏。著名軍事家-孫武便是其後代。
5、出自於荀姓:荀況後裔。漢代劉荀稱帝,因避諱下令荀姓子孫改為孫,並將戰國時代荀卿都改為孫卿。
6、出自於夏侯:根據《漢書•夏侯嬰傳》載:「初嬰為滕令奉車,故號滕公。及曾孫頗尚主,主隨外家姓,號孫公主,故滕公子孫更為孫氏。」
7、賜姓和改姓:如三國時東吳將領俞河因功被賜姓孫,因稱孫河;鄆城李集鄉軍李村《李氏族譜》載,李氏原姓軒轅氏,後來因遭奸臣陷害,為避滅門之禍,所以改為孫、軒、李三姓,隱居四方;明初朱元璋禁胡姓,胡姓多為二字複姓,公孫、叔孫、長孫、土孫、王孫之類不得不省字而改孫姓。
8、源自於少數民族姓氏:如孝文帝遷洛後,鮮卑族拔拔氏改姓「孫」;唐代安祿山部將孫孝哲,本為契丹族人;滿洲孫佳氏及其它少數民族中木依庫氏、木如氏、堵引氏等漢姓為孫;朝鮮、景頗、佤、苗、阿昌、哈尼等民族均有孫姓。
【郡望】
1、樂安郡:今山東省惠民縣南七十里,下轄廣饒、惠民、高青等縣。東漢置郡,此支孫氏為兵聖孫武之族所在。
2、汲郡:晉置郡,此支孫氏為孫氏世居之地,為晉名隱士孫登之族所在。
3、陳留郡:西漢置郡,在今河南開封東南陳留城。
4、太原郡:戰國秦莊襄王時置,此支孫氏為富春孫氏之分支,開基始祖為孫明的十一世孫福。
5、富春郡:秦置郡,此支孫氏為樂安孫氏之分支,開基始祖為孫武次子孫明。
6、吳郡:東漢分會稽郡而置,治所吳縣(今江蘇蘇州)。
7、東莞郡:治所在今山東沂水東北。
【堂號】
1、平治堂 因孫叔敖把楚國治理得民富國強而得名。
2、樂安堂 因田書伐莒有功,被封於樂安,賜姓孫,為孫姓始祖。
3、富春堂 孫武帶所著兵法見吳王,吳王命其帶兵西征,戰功赫赫,被封到富春,因號富春堂,與樂安堂同宗。
4、映雪堂 晉朝御史大夫孫康,幼時家貧,買不起油點燈,冬天在院中映雪讀書,終成大名。
其它堂號:1郡望堂號:汲郡、陳留、太原、吳郡、東莞。2自立堂號:惇敘、積
【歷史名人】
孫武
孫武也就是孫子,出生大約在西曆前535年,字長卿,後人又尊稱孫武子,齊國樂安人。漢族。他就是被後世並稱為山東文武兩聖人之一的武聖,也稱「兵聖」孫武。
孫武的的先祖,既不姓孫,也不姓田,而是姓陳,是春秋時期陳國公子陳完的後代。西曆前527年,年僅25歲的孫武完成曠世聖書《孫子兵法》。
孫武到了吳國,被伍子胥引薦給吳王闔閭,他向吳王闔閭推薦了正在隱居的孫武,向吳王介紹孫武的家世、人品和才幹,稱讚孫武是個安邦定國的蓋世奇才。可是,孫武自從來到吳國後一直隱居著書,吳王連孫武這個名字都不曾聽說,認為一介農夫不會有大本事。伍子胥便反覆推薦,僅一個早上就推薦了7次,吳王才答應接見孫武。孫武帶著他剛寫好的兵法進見吳王。吳王將兵法一篇一篇看罷,嘖嘖稱好。通過斬姬練兵,孫武取得了吳王的賞識。在伍子胥,孫武的治理下,吳國的內政和軍事都大有起色。吳王極為倚重二人,把他們兩人視為左臂右膀。
吳王讀過《孫子兵法》,也想深入討論。一天,吳王同孫武討論起晉國的政事。吳王問道:「晉國的大權掌握在范氏,中行氏,智氏和韓,魏,趙六家大夫手中,將軍認為哪個家族能夠強大起來呢?」孫武回答說:「范氏,中行氏兩家最先滅亡。」「為什麼呢?」
「根據他們的收取租賦以及士卒多寡,官吏貪廉做出判斷的。以范氏、中行氏來說,六卿之中,這兩家的田制最小,收取的租稅最重。公家賦斂無度,人民轉死溝壑;官吏眾多而又驕奢,軍隊龐大而又屢屢興兵。長此下去,必然眾叛親離,土崩瓦解!」
吳王見孫武的分析切中兩家的要害,很有道理,就又接著問道:「范氏、中行氏敗亡之後,又該輪到哪家呢?」
孫武回答說:「根據同樣的道理推論,范氏、中行氏滅亡之後,就要輪到智氏了。智氏家族租稅卻同樣苛重,智氏與范氏、中行氏的病根幾乎完全一樣:畝小,稅重,公家富有,人民窮困,吏眾兵多,主驕臣奢,又好大喜功,結果只能是重蹈范氏、中行氏的覆轍。」
吳王繼續追問:「智氏家族滅亡之後,又該輪到誰了呢?」
孫武說:「那就該輪到韓、魏兩家了。他們兩家仍是畝小,稅重,公家聚斂,人民貧苦,官兵眾多,急功數戰。只是因為其畝制稍大,人民負擔相對較輕,所以能多殘喘幾天,亡在三家之後。」
孫武不等吳王再開問,接著說:「至於趙氏家族的情況,和上述五家大不一樣。六卿之中,趙氏的畝制最大,以二百四十平方步為一畝。不僅如此,趙氏收取的租賦歷來不重。畝大,稅輕,公家取民有度,官兵寡少,在上者不致過分驕奢,在下者尚可溫飽。苛政喪民,寬政得人。趙氏必然興旺發達,晉國的政權最終要落到趙氏的手中。」
孫武論述晉國六卿興亡的一番話,就像是給吳王獻上了治國安民的良策。吳王聽了以後,深受啟發,高興地說道:「將軍論說得很好。寡人明白了,君王治國的正道,就是要愛惜民力,不失人心。
相關文章
- 《百家姓》(1-2):錢 (2009年6月12日)
- 《百家姓》(1-1):趙 (2009年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