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典故

《百家姓》(2-2):吳

文/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明慧學校】

(ㄨˊ)。

【歷史來源】

1、出於姚姓:上古時已有吳姓。一是舜的後代有封在虞的,因「虞」與「吳」音相近,故舜後有吳姓。

2、源出姬姓:周太王古公但父晚年傳位於少子季歷。長子泰伯及次子仲雍出奔江南,建國梅裡(今江蘇無錫),號「句吳」。武王滅商後,封太伯之曾孫周章為侯,國號吳。春秋末,吳國被越國所滅,吳王夫差的子孫遂以國為氏,奉泰伯、仲雍為始祖。此為吳姓的最重要一支。

3、少數民族吳氏:我國少數民族吳姓以苗族最多,主要分佈在湖南和貴州。大部分是由苗民改用和借用漢字姓而成為吳姓,但有一部分是漢族姬姓吳氏融合、同化於苗族而形成。蒙古族七大姓中,吳姓居其一。

【郡望】

1、延陵郡:西晉時分曲阿縣置縣,治所在今江蘇丹陽西南。
2、濮陽郡:晉代時改東郡置國,西晉末改為郡。此支吳氏,其開基始祖為廣平侯吳漢的裔孫吳遵。
3、陳留郡:西漢時置郡。此支吳氏是季札的後裔,為東漢吳恢之族所在。
4、長沙郡:秦時置郡。此支吳氏系季札之後,其開基始祖為西漢長沙王吳芮。

【堂號】

1、延陵堂:季札是吳王壽夢的第四子,以賢德著稱,壽夢想讓他繼承王位,他堅辭不受,壽夢只好把他封在延陵。他的三個哥哥先後為吳王,臨死時要傳位給他,他仍然不接受。因此他被後人奉為「至德第三人」,又因其封邑在延陵,故時人稱其為「延陵季子」。
2、至德堂:孔子對泰伯的謙讓精神十分敬佩,感歎的說:「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德而稱焉!」在孔子看來,泰伯的品德已達到了極高境界,人世間再也找不出什麼言語來形容他的美德了。因此泰伯被稱為「三讓王」。援引用孔子的贊語,吳氏的總堂號稱為「至德堂」。

【歷史名人】

吳道子

吳道子(西曆680-西曆759年),字道子,玄宗賜予名叫道玄,是中國唐代的一位畫家。畫史尊稱吳生。河南陽翟(今河南省禹州)人,小時候便失去雙親,生活貧困。吳道子為了生活,便向民間的一位畫工和雕匠學習繪畫和雕刻。由於他刻苦好學,才華出眾,20歲時,便小有名氣。相傳他曾經向張旭、賀知章學習,但卻沒有成功,於是便改成畫畫。

開元年間,玄宗從百官中知道吳道子,便召他入宮,讓他教內宮的小孩學畫,封為內教博士。後來又教玄宗的哥哥寧王學畫畫,進而晉升為寧王友。吳道子是一位全能畫家,人物、鬼神、山水、樓閣、花木、鳥獸無所不能、無所不精。天寶年間,正是吳道子繪畫創作的極盛時期。而吳道子的個性十分豪爽,不拘小節,每次揮筆作畫,必是酒酣耳熱時。只要看到吳道子在揮筆繪畫的時候,一定是在他喝完酒,耳根子都紅了。

唐宣宗(西曆847年)時,被推崇為"畫聖",民間畫塑匠人稱他為"祖師",道教中人更有人稱他為"吳道真君"、"吳真人"。

吳道子的畫,大致上都是承傳於師父張僧繇。但是他自己又創作另外一套畫法,改變了張僧繇的畫法。因此不論從哪方面看,畫法都超過張僧繇。吳道子為東都洛陽、西都長安的佛寺、道觀,繪製了四十多間壁畫,都是菩薩、鬼怪一類的畫。但是每幅畫上的人物表情都很生動,一個人就屬於一個面相,都沒有相同的。

景公寺《地獄圖》中的「帝釋」護法神,永壽寺中山門上的兩神,都是當時最絕妙的藝術品。朱景玄曾經講過這樣一件事:我家有位姓尹的老僕人,大約有八十多歲了。一次,聽老僕人說:我親眼見到吳道子在我家的宗廟中門畫家神時,只見吳先生長筆一揮,瞬間,在家神的頭頂上畫出一個就像圓月似的的圓輪金光,就好像看到真正的月亮似的。所以有的人便稱吳道子為天神。還有一位景公寺的老僧人玄縱說:「吳先生畫成這個寺院的《地獄圖》後,京都裡的人都來觀看。看了之後,便懼怕死後真的會進到地獄中受到應有的懲罰,因此這些人都修心性做善事,連市場的屠夫和魚販都不賣魚肉了,就是因為怕殺生而得到相同報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