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典故

《百家姓》(1-4):李

文/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明慧學校】

(ㄌㄧˇ)

【歷史來源】

1、源於嬴姓:相傳李姓是顓頊帝高陽氏的直系後裔,以顓頊之裔孫-皋陶為始祖。堯帝命皋陶任「理」(掌管刑法之官)其子-伯益因幫助大禹治水成功,獲得此嬴姓。其子孫世襲「理」職,並以官命氏,稱理氏。後裔-理利貞因逃避紂王而流亡於伊侯之墟,靠採摘李子充飢才得以存活。為了不忘李子救命之恩,便改為李氏。

2、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勞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北魏鮮卑族有複姓叱李氏,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漢化政策,改為漢字單姓李氏。

3、賜姓改姓:唐朝大規模賜姓,是李氏宗族龐大的轉折點。受唐朝賜姓者,見諸史籍之人頗多。據《路史》及《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徐氏、邴氏、安氏、杜氏、胡氏、弘氏、郭氏、麻氏、鮮于氏、張氏、阿布氏、阿跌氏、捨利氏、董氏、羅氏、朱邪氏,皆以立功被賜國姓李氏

【郡望】

隴西郡:秦置,今甘肅舊蘭州、鞏昌、秦州諸府州之地,戰國時秦昭襄王時創設,因地在隴山之西得名。

【堂號】

隴西堂 秦郡名,地當甘肅舊蘭州、鞏昌、秦州諸府。

【歷史名人】

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西曆599-西曆649),唐朝第二位皇帝,漢族。祖籍隴西成紀人(今甘肅靜寧成紀鄉人)。太宗皇帝在唐朝建立中出生入死,運籌帷幄。登基後,統一中國,抗擊外來侵略,同時執行夷漢一家的政策。

貞觀二年,京城長安附近鬧蝗蟲。有一天,唐太宗進入禁苑中,看到蝗蟲,就拈起幾隻,默許說:「百姓們是靠這些谷物活命,你卻吃掉了莊稼。如今我寧願讓你吃我的肺腸,也不希望我的人民因為你們而餓肚子。」說完就想把蝗蟲吞下去時,身邊的臣子看到唐太宗如此的舉動,便說:「吃這壞東西下去是會生病的。」他說:「我寧願代替百姓們受災,也不希望他們的谷物因為這蝗蟲而餓肚子。就是要替他們受災了,我還怕什麼疾病呢?」結果還是把它們吞下去。據說這一年雖有蝗蟲,谷物卻沒有因為這些蝗蟲而受損。

貞觀二年,關內地區發生旱災與饑荒,有很多百姓賣掉子女來換取衣服和食物,唐太宗不僅下令開倉濟民,而且將皇家倉庫中的金銀絲綢拿出來,替災民贖回小孩,還給他們的父母。他在詔書中說:「如果能讓年成豐收,天下平安,即使把災禍移到我的身上也甘心情願。」不久天降大雨,緩解了旱情,百姓都很高興。

貞觀十七年(西曆643)四月,太子李承干以謀反之罪被廢,唐太宗遂將第九子晉王李治立為太子,並對太子嚴加教管。見他乘船,便說:「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百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你將來會成為君主,想想水與舟的關係,能不畏懼嗎?」見他在樹蔭下乘涼休息,便說:「這棵樹的軀幹雖然彎曲,但經木匠的繩子量過以後,就可以鋸成筆直的木板。作君主的雖然無道,但只要善於接受諫言,就可以成為聖明天子。」

就是因為唐太宗的作為,在他登基的二十三年間,國泰民安,社會安定,經濟繁榮,軍事力強大。太宗深信「君臣共事,有如同魚水相輔,則海內可太平安樂。」,所以唐太宗主張君臣共理天下。貞觀時期君臣的納諫和直諫是歷史上十分罕見的,歷史上著名的諫臣魏徵就出現在此時。後人稱他在貞觀年間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