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典故

《百家姓》(2-1) :周

文/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明慧學校】

( ㄓㄡ)。

【歷史來源】

1、出自姬姓:用國名作姓氏的。後稷的裔孫古公父(即周太王)為狄所逼,率領族人自邰遷徙至陝西岐山下周原,從此稱為周族。古公的曾孫姬發,繼承其父姬昌的遺志,聯合諸侯,滅商朝,建立周朝。平王以後,傳至第24王周赧王時,於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滅掉,以赧王為首的王族,都被廢為庶人百姓,遷到今河南臨汝縣西北。

2、周平王有個兒子叫姬烈,被另封於汝南(今屬河南),被當地人稱為周家,後來演化成周氏。

3、由姬氏改為周氏。唐先天年間,唐玄宗名叫李隆基,為了避諱,把姬氏改為周氏。

4、鮮卑族複姓中有賀魯氏,後改為周氏。

此外,周姓也有少數民族的改姓和賜姓所形成的支系。

【郡望】

1、汝南郡:漢時置郡。西漢高帝二年(前205年)始建汝南郡,郡治在上蔡(今河南省汝南市東南),轄地包括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
2、沛 郡:漢時置郡。此支周氏,其開基始祖為漢代汾陰侯周昌。
3、陳留郡:西漢時置郡。此支周氏為漢代周仁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晉代周震。
4、潯陽郡:治所在今江西潯陽
5、臨川郡:治所在今江西南城。
6、廬江郡:治所在今安徽廬江西南。
7、泰山郡:治所在今山東泰安東南。
8、河南郡:治所在今河南洛陽東北。

周姓之郡望較多,有汝南、廬江、潯陽、臨川、陳留、沛國、泰山、河南等二十一郡,其中以汝南郡最為重要。

【堂號】

1、汝南堂:地轄河南舊汝寧、陳州二府及安徽穎州府。
2、細柳堂:漢文帝六年冬,匈奴六萬兵馬犯漢。文帝令周亞夫駐兵細柳(今陝西咸陽西南)。幾日後,文帝御駕親往勞軍。走近軍營,只見甲兵森嚴,如臨大敵。當令門崗傳報,營兵卻一絲不動,並喝令車駕停住,說:「軍中聞將令,不聞天子令!」文帝親自來到營門,又被哨兵攔住,只好交出天子符節,讓哨兵進帳回報。亞夫驗了證件,下令開門放入車駕。一面囑咐:「營內不准跑馬。」車駕和隨從只好按轡徐行。進入營門,亞夫出帳迎接,文帝慰問後,一出營門,兵士仍關上營門,嚴整如故。文帝高興地說:「這才是真將軍呀!像亞夫這樣的將軍,和他練的兵,才使敵人無縫可鑽呀!」
3、愛蓮堂:周敦頤,一生清正廉潔。酷愛蓮花,把蓮花比成君子,誇它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艷。

【歷史名人】

周亞夫

周亞夫[?一西曆前143],西漢的一名將士。沛縣(屬今江蘇)人。周勃子,初封條侯。文帝時,匈奴東進,他以河內守為將軍,防守細柳(在今陝西咸陽),軍令嚴整,被譽為「真將軍」。

西曆前158年,漢文帝六年,匈奴進犯北部邊境,文帝急忙調度邊將鎮守防禦守護京師,他派了三路軍隊到長安附近地方加強守備。宗正劉禮駐守在灞上,祝茲侯徐厲駐守在棘門,而河內太守周亞夫則守備在細柳。

一天,文帝親自到三路軍隊裡犒勞慰問這些辛苦的士兵,為了鼓舞士氣,於是他便先到灞上,再到棘門。這兩處都不用通報,見到皇帝的車馬來了,軍營都主動放行。而兩名文將看文帝到達時,這才慌慌張張的迎接,連送文帝離開軍營時,也是親自率軍送到營寨門口。

當文帝到了周亞夫的軍營,卻和先前的兩處截然不同。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是因為前邊開道除了被攔在營寨之外,士兵知道文帝前來慰問時,卻緊張的對通報者說:「將軍有令,軍中只聽將軍命令。」等文帝到了,派使者拿自己的符節進去通報周亞夫,他這才下命打開寨門迎接文帝。守營的士兵還嚴肅地告訴文帝的車伕:「將軍有令:軍營之中不許車馬急馳。」車伕聽了之後,只好控制著韁繩,不讓馬走得太快。直到軍中大帳前,周亞夫一身武裝,出來迎接,手持兵器向文帝行拱手禮:「甲冑之士不拜,請陛下允許臣下以軍中之禮拜見。」文帝聽了,感受到周亞夫的秉持著將軍應有的氣勢,便低下身子扶著車前的橫木,向將士們行軍禮。

等到文帝勞軍完畢,出了營門後,文帝這才感慨地說:「周亞夫的態度才是將軍應有的風範,和灞上和棘門的將軍相比之下,天壤之別。要是敵人突然偷襲,恐怕他們的將軍也要被俘虜了。只是周亞夫怎麼可能有機會被敵人偷襲呢?」有一陣子,好長的時間裡,文帝對周亞夫的態度都讚歎不已。

一個月後,匈奴兵退去。文帝命三路軍隊撤兵,便升周亞夫為中尉,掌管京城的兵權,負責京師的警衛。後來,在文帝病重的時候,曾囑咐太子劉啟,也就是後來的景帝說:「以後朝政在面臨重要關頭時,可以請教周亞夫,他是一位很可靠的將軍。」

文帝去世後,景帝便讓周亞夫做了驃騎將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