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典故

《百家姓》(3-2):陳

文/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明慧學校】

陳 (ㄔㄣˊ)

【歷史來源】

1、源出於媯姓。

周武王滅商後,封舜帝之裔孫媯滿於陳(今河南省淮陽縣),建立陳國。春秋末期,陳國被楚惠王所滅。陳國公族子孫遂以國為氏,也有部分子孫以祖上媯滿之名命姓,而形成陳、滿二姓。河南淮陽作為陳姓發源地,至今仍有「老陳戶」的別稱。

2、出於陳國公族後裔。

又春秋中期,陳厲公之子陳完避難逃奔齊國,改姓田。其子孫於戰國中期建立田齊以代姜姓齊國。在秦始皇滅齊之前,齊王田建之第三子田軫出奔楚國,拜楚相令尹,封穎川侯,封地在今河南省長葛市北,並恢復陳姓。此支陳姓奉田軫為始祖,此後發展成為當代陳姓中最重要、最大的支派。

3、少數民族陳姓。

如北魏鮮卑族陳氏,乃三字姓侯莫陳氏隨孝文帝遷都洛陽時所改;女真族陳氏系女真族皇族完顏氏所改;蒙古族陳氏是明太祖朱元璋賜給降明的蒙古貴族的姓。

4、他姓改姓冒姓。

如浙江海寧陳氏,原系曹姓,因娶陳氏之女為妻,有子便隨母姓,後成為海寧望族;南北朝時北齊清河王高岳之後,幾經陵谷變遷,成了普通百姓,傳到第十四代元朝高諒時,因窮困潦倒,入贅於陳氏之家,改為陳姓。

【郡望】

1、穎川郡:秦王政十七年(西曆前二三○年)始置,以穎水得名,轄境相當於今河南省南部,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省禹縣)。南北朝東魏時移治穎陽(今河南省許昌市。)
2、河南郡:漢高帝置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此支陳氏出自匈奴族陳氏。
3、武當郡:北魏置郡,治所在湖北均縣西北。這一支出自陳寔之後。
4、馮翊郡:漢武帝置郡,治所在臨晉(今陝西大荔)。此支陳氏出自陳宣帝之子沅陵王陳叔興之後。
5、京兆郡:漢時置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此支陳氏出自唐代遷居京兆的陳寔後裔陳忠之後。

【堂號】

1、穎川堂:秦郡名,地轄河南舊許州、陳州、汝寶、汝州諸府,蓋指穎水流域。
2、三恪堂:恪是尊敬的意思,又是客人的意思。周武王滅紂後,把黃帝之後封於薊,帝堯之後封於祝,帝舜之後封於陳。稱為三恪。表示他們是周朝的客人,不是臣子,格外地尊敬他們。
3、德星堂、德聚堂:源自太丘長陳實子侄,同以孝賢聞名,當年訪名士荀淑父子,正值德星聚,德星乃一歲星,歲星所在有福,故取堂名曰德星。太史為此上奏曰:「德星聚奎,五百里內有賢人聚。」族人遂有以「德星」或「德聚」為堂號。

【歷史名人】

陳壽

西晉陳壽(西曆233-西曆297),又作長壽,字承祚。蜀國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北)人。陳壽小的時候,常常待在家裡讀書,時時受到父親的關注和督促,尤其對歷史的著作有興趣。他先通讀了最為古老的《尚書》和《春秋》,而且還精細地研習西漢.司馬遷的《史記》,以及東漢.班固的《漢書》,漸漸熟悉史書寫作的方法。因此,陳壽所寫的文章通順又感人,深得長輩們的讚許。

  大約18歲時,陳壽進入了蜀國都城成都的太學學習,遇到了影響他的人生的第二個人物—同是南充人的譙周。在譙周門下學習時,陳壽進一步刻苦攻讀史學,在南充的民間至今流傳著許多陳壽刻苦讀書的故事。西曆1992年,在修建萬卷樓時,在陳壽的故居中出土了這樣一塊漢磚,經過仔細辨認之下,確定漢磚的內容是教子圖。這使得陳壽的父親的形象更加清晰起來。

陳壽廣泛收集三國時期的官私著作,著成《三國誌》,分成三書,即魏書30卷、蜀書15卷、吳書20卷,條分縷析,平行敘述,在斷代史中別具一格。《三國誌》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一起被後世史學家尊稱為「中華史學名著前四史」,歷代史學家對《三國誌》都有著極高的評價。據此,國內外眾多專家學者認為:陳壽的《三國誌》是時至今日已經形成的「三國文化」的源頭。他還著有《古國志》、《益部耆舊傳》,編有《蜀相諸葛亮集》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