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家長園地

給孩子一個表現的機會

文/洪蘭

【明慧學校】過年,我去美國陪母親守歲,看到了美國小學如何推動閱讀。

我到的那個週末,我妹妹女兒的學校有「閱讀之夜」的活動,孩子在吃過晚飯後,要抱著睡袋去學校過夜,有二個媽媽要去當監護人,我妹妹是其中之一。我很好奇的跟去看,發現他們是每月的第一個週末,孩子挑自己喜歡的書在「閱讀之夜」念給同學聽,他們念的時候是採取戲劇的方式,有抑揚頓挫外加表情,有時老師會叫他們把故事改編成話劇,也就是說,不拘什麼形式,只要把這本書的精髓介紹給同學,讓他們跟介紹者一樣喜愛這本書。

當天,我的外甥女挑的是《天方夜譚》,她老早就纏著我妹妹要買頭紗遮面,又把我妹妹的睡褲褲腳用橡皮筋束起來當燈籠褲。所有道具服裝都是外甥女他們自己做,維妙維肖,我才發現天下果然沒有什麼東西叫垃圾,我們不要的東西在別人眼裡都是寶貝,釦子、彈珠變成了金銀珠寶,中國尖嘴茶壺變成了神燈,孩子在扮戲時充分的發揮了想像力。我也很驚訝這些半大不小的孩子可以安靜的聽別人念故事,不會爬起來走動或打斷別人的話。

外甥女表演完後,我便開車先載母親回家休息,我妹妹在孩子們睡著後回來,因為別人知道她家有客,叫她可以先走,這時她才有時間泡茶跟我談他們在學校推動閱讀的事。

我們都知道說話是個本能,閱讀是個習慣,因為文字的發明才五千年,不可能登錄在我們的基因上,因此,習慣就得從小培養,所以他們學校很注重閱讀,想盡各種方式來培養閱讀的習慣。這一代的孩子都不喜歡看書,一有空便是打電腦、玩電玩或上網聊天,要把孩子從這些地方吸引過來,這個閱讀活動必須很有趣才能跟電玩分庭抗禮,因此他們家長會的愛心媽媽跟老師們商量了很久,最後想出這個「閱讀之夜」的方法。

一開始,他們還用披薩來吸引孩子參加,後來孩子對它發生興趣,期待每月的第一個週末來臨時,他們便把披薩取消,而孩子每天都閱讀書本以尋找可以介紹的新書。這個活動把閱讀、寫作、戲劇、舞蹈和音樂都串了起來,讓孩子在看書時,腦海中常浮出圖像想著要怎樣把這一段表現給別人看,而雖然他們才五年級,表演卻是有聲有色。我常想,孩子其實是有能力的,是我們父母不敢放手,什麼都要替他們做,埋沒了他們的創意。

回到台灣是初五,學校開學前一天,我看到我朋友個個雞飛狗跳,大人罵、小孩哭的在替他們的孩子做寒假作業,我不懂,既然要罵又何必替他做呢?為何不讓他自己做?我想起有個留英的朋友說,英國人讓小學一年級的孩子端湯,她看了忍不住要上前幫忙,老師一把把她拉住說:「給他一個表現的機會。」結果孩子果然一路端到位子上沒有打翻,她說那天她很自責,因為她從來沒有給她孩子一個表現的機會,媽媽什麼都做得好好的,孩子也就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了。

或許我們也可以多給孩子一點表現的機會,在鼓勵他閱讀時,同時發掘他其他的多元智慧。

摘錄自:【理應外合】遠流出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