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家長園地

建立量入為出的習慣

文/鄭石岩

【明慧學校】我的孩子念幼稚園時,禮拜六、禮拜天,偶爾會帶孩子逛百貨公司,順便買些東西,逛逛書店。出發前我會跟孩子說:「明天我們去逛百貨公司,你們想不想去?」「想去!」

  我說:「去的時候,當然會帶你們到玩具部,但是如果你們不講理,到時候在那個地方耍賴,那麼你最好不要去,能夠約束自己的人才去。」他們說:「我們要跟你一起去。」

  「好極了,那就必須講好,爸爸和媽媽都是上班族,一共只有這些錢,不能超支,所以我們出去時先買吃的、穿的、用的和文具,這是用錢的優先順序,對不對?」「對!」「再來就是買你們的玩具。」「對!」我又說:「如果有剩錢,一定會去買玩具,我們盡可能多留一點錢,不會疏忽玩具的。如果最後我們的錢買不起玩具,那就要衡量我們剩下的經費來買,這樣贊不贊成?」他們齊聲說:「贊成!」第二天就高高興興、浩浩蕩蕩的出發了。出發前我還會先徵詢:「如果想省一點、多留一些錢買玩具,我們就不搭計程車,坐公車去。」孩子想一想說:「坐公車、坐公車。」節省的精神就出來了。

  一路上我們有說有笑、高高興興的在街上散步,到了百貨公司,東西都買好了,就一起到玩具部去。快到玩具部之前,我總是會蹲下來提醒他們,別忘了我們現在只有這些錢了,如果你要買玩具超過我們的預算,我們就可以把錢省下來,下次來時,再積兩次結餘的錢來買。他們就問:「老爸,那你一共還有多少錢?」我就說:「你看看,就這麼多。」這樣一來,他們很快就學會算術了。

  一進去,他們看完後說:「老爸,我要買搖控汽車,那一部車子我最喜歡。」我問:「好啊,可是我們今天的錢夠不夠?」「不夠。」「那怎麼辦?我出一個點子好不好?」「好。」「那我們就盡情的把所有的玩具,看個過癮再回家。我們今天就不買玩具了,下一次我們盡量剩錢來買那個玩具,可能要分兩次或三次的結餘,才有辦法買,這樣好不好?」他說:「好!」於是我們專心的欣賞玩具。

  看完後再問他們:「買不買?」他們說:「不買。」我覺得不好意思,就說:「那個小老鼠一隻才五塊錢,我們買一隻好不好?」他們說:「好吧,也好。」就各買一隻玩具小老鼠。到了百貨公司門口,我說:「你們表現得太好了,我們到地下室買根棒棒糖鼓勵自己。」就一人拿了一根棒棒糖,高高興興、浩浩蕩蕩的準備回家。

  「現在是搭計程車好呢?還是坐公車好?」他們說:「坐公車好。老爸,這個錢要省下來,是要買那個玩具的哦!」

  小孩子從這樣的活動裡,學會了如何累積、如何節省,甚至學會了一種很重要的習慣──量入為出,不會非要不可。一個人如果看上了一樣東西就非要不可,那是一種很大的性格缺憾,台灣話叫「破格」,是很不好的。我們要慢慢的從生活當中,去培養孩子基本的生活習慣,他就學會負責,知道自己該負起什麼樣的責任。

轉載自遠流出版《親子共成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