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眾叛親離

文/陳必謙 整理

【明慧學校】

【釋義】意思是眾人背叛,親人離走,朋友走散。也形容不得人心,處境極其孤立。

【例句】官員應是人民的公僕,誰倚仗權勢,作威作福,誰就會落得個眾叛親離,身敗名裂。

這個成語,出自《左傳•隱公四年》。春秋時,衛國第13代君主衛桓公,有兩個兄弟,一個是晉,一個是州吁。州吁有些武藝,喜歡打仗。他見哥哥桓公,是個老實人,便陰謀篡奪了王位。

衛桓公死後,州吁做了衛國國君。他害怕國內人民反對,便借對外打仗的辦法,轉移國內人民的視線。他拉攏陳國、宋國、蔡國,一起去攻打鄭國。但由於鄭國嚴密防守,進攻以失敗告終。

魯國的國君隱公,聽到這些情況后,問大夫眾仲說:“州吁這樣干,能長久得了嗎?”眾仲回答說:“州吁只知道依仗武力,到處興風作亂,老百姓是不會擁護他的;他為人十分殘忍,殺戮無辜,誰還敢去親近他呢?這樣,老百姓反對他,親信的人也會逐漸離開他,眾叛親離,他的政權怎麼會長久呢?”

眾仲還說:“兵就像火一樣。一味用兵,而不知道收斂和節制,其結果必定是玩火自焚。依我看,失敗的命運正等着他呢!”

果然,不到一年,衛國的老臣石碚,藉助陳國的力量,把州吁殺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