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典故

《百家姓》(58-2):侯

文/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明慧學校】

侯(ㄏㄡˊ)。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姬姓,以爵位為姓。根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資料所載,春秋時期,晉國哀侯及其弟侯皆被晉武公所殺,子孫便逃奔他國,以原封爵位侯字為姓。魏國侯嬴即為其後裔,之後便分為二支:

(1)根據《史記·晉世家》記載,晉國是西曆前11世紀西周分封的姬姓諸侯國,建都於唐(今山西翼城西)。直到春秋初期,晉昭侯分封叔父成師於曲沃,造成分裂局面,歷孝侯、鄂侯、哀侯、小子侯,至晉侯緡,於西曆前678年被曲沃武公(即晉武公)殺死,其子孫逃難到其它諸侯國,以祖上原來的爵號侯字為姓氏,形成一支侯氏。

(2)也出自於姬姓。根據《金鄉長侯成碑》記載,春秋初期,鄭莊公的弟弟叔段因為謀反,被鄭莊公所伐,原本先逃到鄢,後來又逃到共(今河南輝縣),所以稱共叔段。共叔段死後,鄭莊公賜他的兒子共仲姓侯,因此形成另外一支侯氏。

2、出自於姒姓。根據《姓氏考略》記載,夏後氏之裔,受封於侯國,子孫便以國名為姓。

3、出自於鮮卑族複姓所改。根據《魏書·官氏志》資料所載,南北朝時,北魏有代北複姓侯奴氏、侯伏氏,進入中原後皆改為漢字單姓侯。

4、出自於史皇氏。最早的一支是上古時期倉頡的後代,根據《漢上谷長史侯相碑》所記載:「侯氏,出自倉頡之後。」倉頡,即蒼頡,史書中說他是黃帝的史官,是漢字的創始者。相傳他是今河南南樂縣人。《周地記》說:「倉頡姓侯岡氏,名頡」。他的後代有一支住在馮翊衙縣(今陝西白水縣),簡稱為侯氏。

5、出自於少數民族姓氏所改。根據《通志·氏族略》記載,鮮卑族中有個部落,原為複姓侯莫陳氏。直到北魏孝文帝於494年遷都洛陽後,由於其後裔漸漸被漢族同化,因此將姓氏省略為單姓,而改為侯氏。

【郡望】

上谷郡:戰國時,趙國公子嘉自立為代王,駐軍上谷。西曆前222年,秦滅趙後置上谷郡,相當於今河北省西北部,治所在沮陽(今河北省懷來縣東南)。

【歷史人物】

侯霸──三代名吏

侯霸出生於西漢末年的河南郡密縣(今新密市)。 成年後,曾從師於九江太守房元,認真研讀《谷梁春秋》。在恩師房元的輔導下,侯霸成為一個很有才學的人,為後來建功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漢成帝劉驁(公元前33年-公元前7年在位)時期,侯霸因德才兼備,被招入朝廷,任命為太子舍人,從而開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後來,王莽篡位建立「新」朝,招致多方不滿,後又引發農民起義。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王莽曾廣招賢才。五威司命(官職,負責糾察彈劾太師、太傅、國師、國將以下的官吏)陳崇,久聞侯霸才高德賢,即向王莽舉薦。王莽便任命侯霸為南陽郡隨縣(今湖北隨州市一帶)縣宰(王莽曾改「縣令」為「縣宰」)。

隨縣遠離京城,因而常有一些亡命之徒流竄到此落草為寇,並與當地的一些豪強勾結。當官兵前去圍剿時,草寇們憑藉當地複雜的地形與官軍周旋,剿匪效果不佳。侯霸上任後,見百姓因匪患苦不堪言,便制訂了周密的計劃將一些豪強抓獲。接著,又採用分割包圍、各個擊破的辦法將賊寇逐一殲滅。於是,危害當地多年的匪患被徹底清除,百姓無不拍手稱快。

侯霸因剿匪有功被提升為「執法刺奸」(負責監察官員貪腐的官職),後又升任淮平郡(郡治在今江蘇盱眙)大尹 ( 太守 ) 。

新地皇四年(公元 23 年),在各地起義軍的沉重打擊下,王莽敗亡,劉玄稱帝。得知侯霸有賢德,劉玄使費遂(荊州刺史)攜聖旨到淮平郡召侯霸入京任職。淮平郡的百姓聞訊後,紛紛扶老攜幼到街上痛哭,肯求欽差讓侯霸留下。費遂見民意難違,不便強求,只得無功而返。

建武元年(公元 25 年),在起義軍內部的相互攻伐中,劉玄兵敗,劉秀取勝後稱帝,建立東漢政權。建武四年,光武帝劉秀召侯霸入京城,任命為尚書令。因天下初定,政事多無章可循。侯霸因熟悉舊制,在收錄舊制善政的基礎上很快制定了新制,使都城和各郡方有法可依。第二年,因功高侯霸被任命為大司徒(相當於丞相),封關內侯。在任職期間,侯霸克己奉公,勤於政務,深得劉秀的信賴和器重。

建武十三年,侯霸因病去世。劉秀聞訊後悲傷不已,便親自到靈堂哀悼。接著,劉秀下詔追封侯霸為「則鄉哀侯」,食邑二千六百戶, 封其子侯昱為於陵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