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典故

《百家姓》(56-1):烏

文/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明慧學校】 烏(ㄨ)。(w□)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姬姓,以官職命姓。根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資料所載,相傳黃帝曾孫帝嚳之子,金天氏少昊,名摯,成為東夷部族首領時,是以鳥名任命職官,有烏鳥一職。族徽的特徵便是大烏,而其中在族裡便有烏鳥氏,是負責掌管高山丘陵。之後後代子孫便去鳥字而姓烏,也是今天烏姓的最早起源。所以烏姓也是黃帝后裔。

2、出自於西戎。古代隴西有烏氏國(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六盤山東),是西戎的一支。後來被秦國攻滅,國人便以烏為姓。又據《宋書.外夷傳》資料記載,南朝宋時,安定國,所以王姓烏氏。

3、出自於古代鮮卑族複姓。根據《魏書•官氏志》記載,南北朝時代,北魏有代北三字姓,烏石蘭氏。但是進入中原後,便改為漢姓烏氏。而又根據《通志.氏族略》記載:「溫石蘭之為石,烏石蘭亦為石,又為烏。」

4、出自於回族。回族中的烏姓,主要分在陝西、西寧等地。源自於明朝皇帝朱元璋的賜姓。根據《賽典赤家譜》記載:「咸陽王(賽典赤)奉旨征平西夏,以得勝之兵戍守寧夏、渭南等處,所有兵將保屬哈蜜(密)徵調。以名為姓。明太祖定鼎金陵,賜為十姓:曰閃、日者、日白、曰苗。日冶、曰烏……」烏姓也有一部分源自經名「烏馬兒」。

【郡望】

1、穎川郡:始設於秦王政十七年(西曆前230年)。之所以名為穎川郡,是因為有一條河,名為穎水,其上游支系流經郡中大部分地區。郡治設在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轄境相當於今河南登封寶豐以東,尉氏郾城以西,新密以南,葉縣舞陽以北的廣大地區。東魏武定年間治所移至穎陰(北齊改為長社,隋又改為穎川,唐復改為長社,即今河南省許昌市)。隋初曾廢穎川郡,唐代時又曾改許州為穎川郡。

2、汝南郡:漢高帝置,在今天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

3、鄱陽郡:漢末孫權設鄱陽郡,治鄱陽縣,就在今江西省鄱陽。

註:據《郡望百家姓》上記載:烏氏望出穎川郡。戰國時置郡。以穎水得名。

【堂號】

懿穆堂:唐朝烏重胤,開始為陸平將兼左司馬。因剿賊有功,升節度使,封張掖郡公。3年中,大小百餘戰,將賊剿平,升檢校司空,進為邠國公。死後謚號為懿穆。部下士兵20餘人割股祭他。

【歷史人物】

烏枝鳴

烏枝鳴是春秋齊國大夫,戍守宋國。宋國華氏作亂,昭公二十年(公元前613年),華登奔吳,於次年發吳兵救華氏,枝鳴主張誘敵,與敵短兵相接,以勇取勝。齊君從之,乃勝。這段事跡就是「先聲奪人」典故的出處。先張揚自己的聲勢以壓倒對方。也比喻做事搶先一步。先造成聲勢,以破壞對手的士氣。

宋國的司馬華費逐,有三個兒子:華驅、華多僚和華登。華多僚得國君宋元公的信任,就經常在元公面前說兩個弟兄的壞話。華登被迫逃亡到國外後,他又在元公面前誣陷華驅,說他打算接納逃亡的人。宋元公經不住華多僚的一再挑撥,便派人通知華費逐,叫他驅逐華驅。

華費逐知道這件事是華多僚干的,恨不得殺了他,但又只得執行元公的命令,準備叫華驅去打獵,然後打發他走。華驅瞭解到這是華多僚干的壞事,本想殺了他,但又怕父親傷心,於是決定逃亡。臨行時,華驅打算與父親告別。不料,在朝廷上遇見了華多僚。他一時性起,就與侍從殺死了華多僚,並召集逃亡的人一起反叛宋國。宋元公請齊國的烏枝鳴幫助守衛城池。

這年冬天,逃亡在外的華登帶領了吳國的一支軍隊,前來支援華驅攻打宋國。眼看華登的隊伍快要來到,有位名叫濮的大夫對烏枝鳴說:「兵書《軍志》上有這樣的話:先向敵人進攻可以摧毀敵人的士氣;後向敵人進攻要等待他們士氣衰竭。何不乘華登的軍隊很疲勞並且還沒有安定而進攻?如果敵人已經來到而且穩住,他們的人就多了,到那時我們就後悔不及了。」烏枝鳴聽從了濮的建議。

結果,宋國和齊國的聯軍擊敗了吳軍,俘虜了兩個將領。但是,華登率領余部又擊敗了宋軍。宋元公想逃,濮攔住他說:「我是小人,可以為君王戰死,但不能護送你逃跑。請君王等待一下。」濮說完這話,一面巡行,一面向軍士們喊道:「是國君的戰士,就揮舞旗幟。」軍士們按照他的話揮舞旗幟。宋元公也壯膽下城巡視,對軍士們說:「國家敗亡,國君死去,這是大家的恥辱,不僅是我一個人的罪過,大家拚死打吧!」烏枝鳴命軍士們用劍與叛軍拚搏。齊軍和宋軍一起攻打華登,華登支持不住,節節敗退。濮衝到前面刺死華登,將他的頭砍下、裹在戰袍裡,一邊奔跑 一邊喊道:『我殺了華登了!我殺了華登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