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典故

《百家姓》(56-2):焦

文/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明慧學校】

焦(ㄐ一ㄠ)。

【歷史來源】

1、以國為姓,上古神農氏後裔。根據《通志.氏族略》、《廣韻》及《史記》資料所載,西周初周武王立國之後,封神農氏後代裔孫於焦,建立焦國(在後世的陝州東北百步之遙的焦城),只是到春秋時卻被晉國所滅,因此後代子孫便以國為姓。

2、出自於姬姓,以國名為氏。根據《廣韻》記載,周朝時代,有王室同姓諸侯國焦國(今河南省陝縣南二里之焦城),後來被晉國所滅亡,原焦國王族之後代子孫便以國名為姓。

3、出自於姜姓,以地名為氏。春秋時代許靈公,(也就是姜寧,是春秋諸侯國許國君主:前581年─前547年)遷移到焦,之後子孫便以地名為姓。

4、出自他族改姓。

(1)根據《通鑒》所載,南安焦姓出自氐人;(兩晉、十六國時,氐人曾建立仇池、前秦、後涼政權)。

(2)根據《華陽國志》所載,南中夷四姓有焦,別為一派;西夏人中有焦姓;在清滿洲八旗姓黨佳氏,後改為焦。

(3)今滿、土家、蒙古、布依等民族均有此姓;再根據《華陽國志》上記載,古代南中夷(今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雲南、貴州兩省)少數民族中有焦姓,另為一派。

【郡望】

1、中山郡:戰國時為中山國,被趙國所滅。秦代為巨鹿郡的領地。漢高帝初年(西曆前206年)設置中山郡。漢景帝后改為中山國。相當於河北省北部地方。

2、廣平郡;漢景帝中元初年(西曆前149年)置郡。在今河北省南部永年縣一帶。

3、馮翊郡:漢武帝時置撟蠓顎磾,相當於今陝西省大荔縣一帶。

註:根據《郡望百家姓》記載:焦氏望出中山郡。又《姓氏考略》記載:望出中山、廣平、馮翊。

【堂號】

三詔堂:源自於江蘇省鎮江市名山焦山處士焦光的家世,自東漢焦光結廬隱居此處,平生饑不苟食,寒不苟衣,故焦山便是以焦光為名的。在這裡,可看到上游八九里,矗立江流轉折處,江中心號稱浮玉的名勝區焦山。東漢時,焦山大宅的姓焦主人,因漢靈帝三度下詔請去做官而拒絕,名傳千古的焦光後裔,就以「三詔堂」作為堂號。

此外,焦姓的主要堂號還有:「飲仙堂」、「中山堂」等。

【歷史人物】

焦循

焦循(1763年–1820年),字理堂,一字裡堂,晚號裡堂老人。生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卒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享年五十八,素有「通儒」之譽。揚州府甘泉縣(今揚州邗江黃玨縣)人。以孟子及周易研究見著。

裡堂承祖父之學,幼年好《易》。乾隆己亥(1779年),受教於劉墉(1719年–1804年),遍習他經。至二十五歲,友人顧超宗(1762年–1788年)以《梅氏叢書》相贈,裡堂遂轉治天文歷算之學。

由嘉慶元年(1796年)至嘉慶六年(1801年)間,焦循相繼完成多部算學著作。嘉慶元年,裡堂寫成〈釋輪〉、〈釋橢〉、〈釋弧〉三篇文章。翌年,著有《加減乘除釋》八卷。兩年後,成《天元一釋》兩卷,闡述南宋秦九韶的天元術和大衍術。嘉慶六年,再成《開方通釋》。

對於裡堂天文歷算之學,阮元(1764年–1849年)嘗以「精意無不包,簡而不遺,典而有則」譽之。此外,焦循亦兼習《禮經》,故除算學著述外,裡堂尚著有《群經宮室圖》兩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