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家長園地

撫養懂得「給予」的愛心小孩

文/路易

【明慧學校】美國的兒童節目中有一首歌,歌詞內容說:「花朵,最美麗的時候是當它被送給人的那一剎那。」告訴著小孩子「給予」的美好。每一次聽到孩子們唱這首歌,我都不禁微笑,為歌詞中宣示的美好與孩子小小心靈中所可能被歌詞感染到的同理心。

很多時候,我們會懷疑這個社會是不是已經變質了,尤其是社會新聞中,天天充斥著的負面消息:欺壓詐騙、殺人放火等,看的叫人怵目驚心。尤其當父母的,在不確定將來整體環境會如何敗壞的情形下,常常擔心著該如何教育下一代的問題。我曾經聽過一對父母說:「有了小孩後,我真心只希望天下太平。要不然真不知如何教育孩子了。」有的媽媽更直接的說:「我就是擔心我的孩子太柔弱,將來會吃虧。」

其實,真正能夠使世界和平,能夠叫孩子不吃虧的,並不能寄望別人變好,或者是要求政局一夕之間忽然有所改善。最實際的方法應該是從教育自己的孩子開始──培養一個慈悲善良的孩子,正是改變這個社會的重要第一步。如果每個人都這樣想,整個社會都教育出善良的孩子,誰還需要擔驚受怕呢?

試想,如果孩子成天只想著怎樣不吃虧,成天只想著怎樣會有好處可以拿,這個社會只會充斥更多的爾虞我詐,怎麼可能會有和平的一天呢? 真正能夠「給予」,是一種心靈的富裕,只有當你「有」的時候,你才有可能「給」。

民間有個故事,故事中有兩個人同時到了天上,正準備投胎轉世的時候,命運之神問他們:「你希望你的一生是手心向上還是手心向下?」第一個人想著:「當然是手心向上囉,可以拿的多一點。」他心裡想的是怎樣多「得」一點。結果他轉生成乞丐,一輩子手心向上,向人乞討。第二個人回答:「手心向下。」因為他想著這樣可以「給」別人更多,結果他轉生成大富翁,一生幫助了無數的人,受人敬重。

經常默默行善的現代父母也不少,「為善不欲人知」是他們經常奉行的一句話。然而,若想要培養出具有善心的孩子,研究顯示,在孩子早期時便讓孩子參與家庭成員所涉及的慈善助人活動,孩子在他們成年以後也最有可能從事類似的活動。

美國「兒童」雜誌列出了六個方法讓家長有意識的撫養小孩成為願意為慈善奉獻心力的人:

第一,直接跟孩子談談你當義工的經驗。如果有可能的話,帶著孩子到你服務的地方見識見識,讓孩子直接體會你的善行善意。

第二,讓從事公益活動變成孩子會感興趣的活動。當家人聚在一起討論捐款或到一個公益組織當義工時,應該要讓孩子體會到那並不是一件苦差事。我們常說「助人為快樂之本」,應該讓孩子在從事公益的過程中,感受到其中的快樂。

第三,留心任何具有教育意義的時機。例如電視上出現為風災募款的活動,別忘了解釋這些募款活動的用意以及方法。在解釋給孩子聽的時候,別忘了不是只有奉獻「金錢」才是有善意的行為。奉獻你的時間,奉獻你的想法,使公益活動進行的更順暢,也都是種「貢獻」。

第四,將「給予」變成一種家庭活動或是家庭傳統。在美國,越來越多的家庭將聖誕節原本用來買禮物的錢省下來,直接讓孩子選擇捐獻的機構,用孩子或家庭的名義,奉獻買聖誕禮物的錢給慈善機構。這樣的活動,具有很大的教育意義。

第五,指出具有「無私」概念的媒體。包括書籍或是電視電影。像是由謝爾.希爾弗斯坦 (Shel Silverstein) 所寫的「The giving tree」(中文翻成「愛心樹」) 。便是很好的材料,適合與孩子討論書中的涵義。

第六,建立一個家庭「給予」帳戶。例如可以跟孩子討論如何使用他們的零用錢,提供機會讓他們奉獻自己的心意。像是允許他們撥出零用錢的一小部分放入這個帳戶,等到這個帳戶的金額達到一定數量之後,全家(包跨小孩子也可以成為決策人)可以開會討論,決定這筆「給予」的捐贈對象。

這六項建議,提供了基本的方向讓為人父母者參考。當然,每個家庭可以根據不同的家庭習慣與能力,發展出自己的一套方法。

當我們唉聲歎氣於整個社會充滿著暴唳不平之氣時,想想如何讓孩子擁有一顆柔軟、善良、願意付出的心,堅持朝著善良的方向走,教育一個懂的「給予」的孩子。等於給了孩子一個更富裕的未來,不管是在精神上或物質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