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家長園地

我的方法奏效了!小兄妹倆不再搶玩具

文/吳茵

【明慧學校】兩個小小孩一個屋簷下,難免有摩擦,妹妹正是好奇心重的年齡,從行動力上來說,除了高處她已經哪裡都能去了,而從理解力來說,她還停留在大人說什麼都是似懂非懂的年齡,能知道大人在生氣還是高興,但是還不能把自己做的事情和大人的心情聯繫在一起,換句話說,就是在大人拉下臉來告訴她做錯了的時候,她並不能理解她的錯誤。明確的告訴她不能打哥哥,她卻因為要哥哥手裡的玩具而不斷的抓哥哥的手。

  一直以來,我就在想怎麼處理兄妹倆之間的矛盾呢?姥姥的意見是,哥哥得讓著妹妹,沒什麼說的。在我和我姊姊小時候也是這樣的。小時候我還為此很得意呢!可是現在我倒要好好想想這樣到底好不好了。人們總是說,家裡最小的孩子不太會為別人著想,是不是因為哥哥、姊姊們老是讓著他(她)呢?總之我覺得我小時候就沒有養成為別人著想的習慣,長大了以後赫然發現這可真是個讓人撓頭的事情。學校裡的老師、同學,工作中的同事有誰會喜歡一個不會為別人著想的自私的人呢?唉!要改變一個從小就養成的、以我為中心的習慣性思維好困難,在一個個的跟頭中,在成長的痛苦中,我才慢慢學會了為他人著想。

  這樣看來,兄妹倆之間的矛盾可能正是一個很好的教育機會呢!妹妹一點一點長大,哥哥也眼看著自己的玩具王國裡成長起來一個虎視眈眈的競爭對手,他的玩具不再是「我的」,而是「我們的」。1歲多一點的時候,妹妹開始經常爬到哥哥面前,毫不客氣的伸出小手和比她高一大塊的哥哥搶玩具。我該怎麼辦?

  鑑於妹妹還不懂事,我一開始先嘗試著和哥哥講道理,先講明白對錯:「妹妹搶玩具是不對的」,然後再開導一下,「但是妹妹還太小,不懂事呀!你可不可以先把玩具給妹妹玩兒一會兒,她一會兒就沒興趣了,然後你就可以接著玩了,是吧?」或者轉移注意力:「來!媽媽和你玩別的,你就把這個給妹妹吧!妹妹還小,不懂事,……」之後再對妹妹說:「妳搶玩具不對,不可以這樣。」一邊說著一邊搖頭擺手,做出嚴肅的神情。妹妹的小臉也跟著耷拉下來了,但是手還是不放開。

  一開始這個辦法幾乎不奏效,最後結果就是兩個孩子哭著抓著一個玩具不放手,而我這媽媽則垂頭喪氣的坐在一邊,懷疑這個方法是不是該換換。但是不久這個方法居然奇蹟般的開始生效了,有一次,我和兒子說:「你看,如果你們兩個搶,你也玩不了,還不如下次試一試,你就把玩具給妹妹玩,看看她是不是一會兒就不玩了?然後你不就可以玩了嗎?」兒子想了想,同意了。到了下次,他真的就沒有搶,而是一直緊張的盯著妹妹手裡的玩具。果不其然,妹妹玩了還不到一分鐘就扔到一邊去了,兒子趕緊跑過去,開心的抱起玩具。這已經是幾個月前的事情了。

  而前幾天,兒子的鎮靜讓我大開眼界。在餐桌上,他的已經1歲半的妹妹一把把他的一塊雞蛋搶走了,兒子沒說話,眼皮都沒抬,神態自若的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一樣。我在一旁看著也沒說話,想看看他們兩個什麼表現,然後再點評一番。可能是我平時的嘮叨起作用了,妹妹拿著雞蛋,猶豫了一下,還是放回了哥哥的碗裡。哥哥淡然的說了一句:「看!她還是放回來了吧!」說著有些得意的把雞蛋送到了嘴裡。

  最高興的可能就是我這個旁觀的媽媽了,在摸索著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終於有了些許成果,同時自己的耐心也隨著長了不少,大有和孩子一起成長的感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