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慧學校】 古代有一個國王,叫大臣召集盲人來摸象,摸完之後,問每個盲人他們認為大象長什麼樣子,摸到象牙的人說:「大象長得跟蘿蔔一樣」。摸到象耳朵的人說:「大象長得跟畚箕一樣」。摸到象頭的人說:「大象長得跟石頭一樣」。摸到象鼻的人說:「大象長得跟杵一樣」。摸到腳的人說:「大象長得跟木製的臼一樣」。摸到背的人說:「大象長得跟睡覺的床一樣」。摸到肚子的人說:「大象長得像個甕一樣」。
因著每個人摸到的部位不同,而對大象外觀長相的想法也不同。其實他們摸到的都是象,也都不是完整的象。像在此借指佛性,而盲人則是指芸芸眾生,若是有人執著於某些行為或文字才是真正的佛性,就像盲人摸象一樣,只看到了佛性的一部分,就執著於自己所認知的部分,甚至認為別人看到的並非真正的佛性,這樣反而迷失了觀照佛性本質的能力。
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盲人摸象」,用來比喻以偏概全,不能了解真相。
【討論】
(1)每個人對事情的看法都有盲點,當你不在其中時,或許又會有不同的看法,當發生這種事情時,你是能接受別人的建議,還是固執己見呢?各有何優缺點?
(2)為什麼同樣是摸一頭大象,每個人說出的外表特徵都不同呢?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也有很多事,你和同學的看法都不同呢?請和大家分享。
【造句練習】
例:你這種求知的方法,好比盲人摸象,是很難融會貫通的。
例: 他一再堅持自己以偏概全的想法,這種行為就好比盲人摸象,是得不到真知的。
【相似成語】
以偏概全、以管窺天
【課後時間】
利用「盲人摸象」這個成語進行成語接龍。
(盲人摸象)---( )---( )---( )---( )---( )---( )
參考答案:
(盲人摸象)---( 象齒焚身)---(身敗名裂)---(裂土分茅)---(茅塞頓開 )---(開門見山)---(山窮水盡)
【原文】
譬如有王,告一大臣:「汝牽一象,以示盲者。」爾時(1)大臣受王敕(2)已,多集眾盲以象示之。時彼眾盲,各以手觸,大臣即還,而白王言:「臣已示竟(3)。」爾時大王即呼眾盲,各各問言:「汝見象耶?」眾盲各言:「我已得見。」王言:「象為何類?」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萊茯根(4);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甕;其觸尾者,言象如繩。
(《大般涅槃經.卷三零》)
【註解】
(1)爾時:那個時候。
(2)敕:音同「斥」,命令。
(3)示竟:展示完畢。
(4)萊茯根:蘿蔔。
相關文章
- 成語故事:囫圇吞棗 (2009年2月19日)
- 成語故事:虎口餘生 (2009年1月17日)
- 成語故事:東食西宿 (2009年1月5日)
- 成語故事:銜環結草 (2009年1月2日)
- 成語故事:小巫見大巫 (2008年12月31日)
- 成語故事:巧取豪奪 (2008年12月30日)
- 成語故事:小巧玲瓏 (2008年12月29日)
- 成語故事:小心翼翼 (2008年12月27日)
- 成語故事:寸草春暉 (2008年12月25日)
- 成語故事:寸草不留 (2008年12月23日)
- 成語故事:寸步不離 (2008年12月21日)
- 成語故事:孑然一身 (2008年12月19日)
- 成語故事:子虛烏有 (2008年12月17日)
- 成語故事:大驚小怪 (2008年12月15日)
- 成語故事:大謬不然 (2008年1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