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慧學校】「大驚小怪」一語當從「驚怪」變化而來。漢語使用「大?小?」來構詞的情形很普遍,例如「大呼小叫」、「大吆小喝」等。一般來說,經過這樣構詞轉化,語義會變得較強,所以「大驚小怪」比「驚怪」語義強,更能夸飾與強化驚怪的程度。
「驚怪」一詞出現的時代稍早,例如《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下》:「乃者日中見昧,陰薄陽,黑氣為變,百姓莫不驚怪。」《續漢書志.第三.五行志一》:「有一狗突出,走入司徒府門,或見之者,莫不驚怪。」都是形容驚奇訝異樣子。
一般使用「驚怪」時,其對象通常確實都是較為奇特的異象,後來構詞轉化,成為「大驚小怪」一語時,強化了驚怪的程度,但反而習慣用於一些不足為奇的小事,以突顯出反應的過度。如宋代朱熹在〈答林擇之書〉中說道:「要須把此事來做一平常事看,朴實頭做將去,久之自然見效,不必如此大驚小怪,起模畫樣也。」意思是:對於操存涵養這門學問,應該把它看成一件平常事,在日常中踏實地去做,久而久之便會有成效,不需要過分聲張,當成大事般憂心嚴肅地去討論與教導,如此反而無助於事。
朱子話中的「大驚小怪」,就是指對方反應過度。所以「大驚小怪」這個成語就是用來形容為一些不足為奇的小事而過分聲張、驚怪。在清代小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一回》中有段極為有趣的描述:有個窮光蛋在路上撿到一隻死鵪鶉,拿回家想炸來吃,但卻沒有油,於是提著鵪鶉來到賣油條的攤子,假裝要買油條,然後「故意把鵪鶉掉在油鍋裡面,還做成大驚小怪的樣子」,結果鵪鶉熟了,窮光蛋還假意抱怨了店家一番才離開。
【典源】
※宋.朱熹〈答林擇之書〉其一四(據《朱文公文集.卷四三》引)
所示疑義,已略看。端叔、恭叔惠書,極感其意。但如此用功,鄙意不能無疑,要須把此事來做一平常事看,朴實頭1>做將2>去,久之自然見效,不必如此大驚小怪,起模畫樣也。
〔注解〕
(1) 朴實頭:老實、踏實。
(2) 將:音ㄐ|ㄤ,語助詞,置於動詞後。
源自「中華民國教育部成語典」
相關文章
- 成語故事:大謬不然 (2008年12月13日)
- 成語故事:大聲疾呼 (2008年12月11日)
- 成語故事:大器晚成 (2008年12月9日)
- 成語故事:大腹便便 (2008年12月7日)
- 成語故事:大義滅親 (2008年12月5日)
- 成語故事:大發雷霆 (2008年12月3日)
- 成語故事:大智若愚 (2008年12月1日)
- 成語故事:大惑不解 (2008年11月29日)
- 成語故事:大喜過望 (2008年11月27日)
- 成語故事:大逆不道 (2008年11月25日)
- 成語故事:海底撈針 (2008年11月23日)
- 成語故事:大書特書 (2008年11月21日)
- 成語故事:大庭廣眾 (2008年11月19日)
- 成語故事:大言不慚 (2008年11月17日)
- 成語故事:大名鼎鼎 (2008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