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靈小品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做釣鉤

文/楊紀代

【明慧學校】 細品杜甫這「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做釣鉤」兩句詩,在平淡的真情與無華的簡樸裡,蘊含著濃濃的家居韻味。不知不覺中,我那年少不識愁滋味的時光,似乎也跟著浮現眼前……很幸運的,我入學前有福享受到一段短暫的歡樂年華,農業社會沒落前的黃金片刻。 

 

  拜當時尚無學前教育——托兒所、幼稚園之賜,五、六歲的孩童,除了拉拔幼小弟妹、幫忙家務與輕微的農事之外,其餘的時間全都與大自然為伍。日日挖空心思、想方設法將樹上長的、河裡游的、地上生的、空中飛的弄來祭五臟廟——享受大自然無私的饋贈。再就是主動接受大自然的「開放教育」:從觀察裡體驗,從體驗裡學習。在爭相蒐集「蟬蛻」中,懂得蟬兒的一生。明白這蛻掉的殼兒,拿到中藥鋪可以賣錢,是一味中藥能治病;在草葉花叢裡,知道了毛毛蟲羽化成蝶兒的全過程;在白色蒲公英種子隨風飛揚的壯觀裡,得知萬物榮枯循環的定律…… 

  而更多的時候,是大夥兒集思廣益,就地取材製作工具與玩物:把半路撿到的破畚箕,插上幾片竹片整理整理,往河中一攔,小命該絕的泥鰍、蝦、蟹自動上門;找根長竹竿,上頭牢牢的纏上彎成圓形的鐵絲,在草叢裡黏上個大蜘蛛網,就可以沾住知了、蝴蝶、蜻蜓……不適用的短竹子,成了弟妹們踉踉蹌蹌騎著的「竹馬」;拿出小刀,細心的劈開竹片,剖成細絲,再眾志成城做成元宵節手提「燈籠」;或秋高氣爽時在曬穀場上競飛的「紙鳶」(風箏);或削個「竹蜻蜓」,比比誰飛旋得高;用幾條橡皮筋和幾根竹筷紮成「竹槍」比射橡皮筋,看誰射得遠;女孩兒家則是到雞窩裡,冒著被啄的危險,拔幾根公雞身上最鮮豔的羽毛製成「毽子」;或找塊碎布,裝上小石子、稻穀縫成「沙包」玩兒…… 

  那真是一段無憂無慮的日子,整日裡在大自然中徜徉。天遼地闊,視野寬廣,無處不可嬉遊,哪方都能利用,當然心地開闊、眼光廣遠,在自製童玩的過程中,灌注了多人的心血與智慧。從刀砍、斧劈到細心修飾、雕琢,再到成型、能玩好使,在在花費了不少的腦力與氣力,成功一個頗不簡單,當然萬分珍惜,得來不易嘛!所以從其中懂得愛物惜福,從其中明白輪流享用,很少獨占,私心較少,知道那是眾人合作的成果。 

  我覺得現在的孩子就沒有從前的福氣了,托科技發達之便,電玩遊戲日新月異,因此課餘之暇,幾乎人人全神貫注在小小一塊螢幕,或注意力集中在掌心裡的電玩,一方斗室、一張座椅、一台電腦就是一切!心無旁騖,不再顧及其他。失去了欣賞四季節氣的變幻與嬗遞,植物的萌生、茁壯與開花結果,昆蟲們的奇特生態,小動物的求生、覓食與冬眠……失去了體察大自然所展現的無限生機和無窮奧妙,只在意那一方小小的、機械式的積分、過關、打殺、戰鬥與暴力。久而久之,長期不活動的後果與變異後的思想行為全然來到,於是就得獨自吞食高科技所帶來的副作用。午夜夢迴,詳思細想,只顧進步與猛向前衝,全然是對的嗎?當然每個人看法不同、觀點各異。但我仍懷念那「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做釣鉤」、自給自足的純真歲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