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典故

歷史人物:音樂神童莫札特

文/莫癡

【明慧學校】1756年1月27日的晚間八點左右,沃夫岡.阿瑪迪斯.莫札特出生於薩爾茲堡糧食街一棟公寓的四樓。

  從小莫札特的家庭充滿著音樂氣氛,父親雷歐波德.莫札特在薩爾茲堡大主教的宮廷內擔任管弦樂的副隊長,也是一位音樂教育者,他的著作《基礎小提琴演奏法》至今還占有一席之地。雖然,後世對莫札特的父親揠苗助長的栽培方式有所責難,但是不可否認的,如果沒有這位父親的慧眼和用心,莫札特也不一定能成為莫札特。

  根據莫札特家庭的密友沙赫特納(J.A.Schachtner)回憶,莫札特在接觸音樂之前,對所有的遊戲非常專注,甚至可以癡迷到不吃不喝,把一切都忘得一乾二淨。但是一旦接觸了音樂,又把所有的事情拋諸腦後,完全專注在音樂上,即使玩耍嬉戲也需要音樂相伴。

  三歲時莫札特就喜歡在琴鍵上摸索「相愛的音符」——和聲。他說:「音樂就是把相愛的音符放在一起。」對他而言,和諧就是「愛」的化身,而音樂就是要傳達「善意」和「愛」。

  四歲時莫札特開始學鋼琴,通常只要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就能輕鬆學會一首曲子,並且「以精準的節拍和完美的激情毫無謬誤的演奏出來」。同時莫札特也開始作曲,目前傳世莫札特最早的作品是他五歲時作的小步舞曲。

  莫札特的雙耳聰靈無比;他特別喜歡沙赫特納的小提琴,因為這把小提琴音色很清柔圓潤,被小莫札特戲稱之為「奶油小提琴」。一次,小莫札特準確地指出這把小提琴比他自己的小提琴低了八分之一個音;這是連大人都不易察覺到的音差,可見莫札特聽覺之敏銳。

  沙赫特納提到的另一件事也見證了莫札特的天賦。某日小提琴家文策爾家帶著新作的三重奏到莫札特家來和大家合奏,小莫札特主動要求擔任第二小提琴手。父親不答應叫他走開,因為此時的莫札特還沒有正式上過小提琴的課呢!小莫札特就哭著說,演奏第二小提琴不需要訓練。朋友也建議讓孩子試試,父親勉強答應,但要求莫札特演奏得小聲一點,以免干擾大家。結果大家發現他們的擔心是多餘的,小沃夫岡和大家配合得完美無缺。此時老莫札特流下了驚歎的淚水。

  莫札特對音樂的記憶力和他的音感同樣令人驚嘆。最有名的事跡是在1770年14歲的莫札特造訪意義利時,在西斯汀禮拜堂內聽到了格里戈里奧.阿利格利 (Gregorio Allegri)著名的八聲部合唱《讚美歌》(Miserere)之後,憑記憶默寫出了這首八聲部合唱的總譜。

  事實上,莫札特的頭腦不僅能「庫存」許多音樂,並且還有餘力同時創作好幾首龐大的樂曲。莫札特給人的印象是作曲的速度極快,例如:他在一夜之間完成了《唐.喬凡尼》序曲。當總譜交給樂團演奏時,譜上的墨跡還沒有乾呢!這一般人看來不可思議的事,實際上是莫札特腦中早就編織好了整個樂曲;以後只要在需要時一揮而就,直接謄寫出來。所以莫札特的創作原稿非常乾淨,幾乎沒有塗改的痕跡。這和後來貝多芬為求完美不斷修改樂譜的習慣是完全不同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