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典故

歷史人物:天文學家郭守敬(上)

中國歷代人物系列——科學家

文/文/宇生 圖/志清

【明慧學校】
郭守敬曾對今河南、山東一帶地區進行細緻的地形測量,繪製成地圖,他還發明相當於現今常用的“海拔”方法,令明朝來中國的傳教士湯若望甚為敬仰,並尊稱他為「中國的第谷」。

郭守敬(1231~1316),字若思,刑州人。他祖父郭榮學識淵博,不但通曉經書,對數學、天文、水利等都有研究。郭守敬少年時候,在祖父的影響下,好奇心強,對科學發生濃厚的興趣。當時,劉秉忠和他的朋友張文謙等正在邢州西南紫金山講學,郭榮把他孫子送到劉秉忠那裡學習。也更加奠定郭守敬在科學領域的成就。

一、大興水利
元世祖統一中國後,百廢待興,尤以農業為最,而發展農業首要條件是水利。中統三年(一二六二年),張文謙向元世祖忽必烈推薦郭守敬。郭守敬向世祖「面陳水利六事」,郭守敬對整個北方的水利情況都非常熟悉,頗得信任。面對元世祖的提問,他對答如流,並提出了許多很有用的改革建議,得到了元世祖的高度評價。從此,在元世祖的任命下,郭守敬成了負責全國水利的官員。

當時,西夏一帶因為多年戰亂,河道堵塞,糧食生產大受影響。郭守敬趕赴西夏,對當地的百姓說明水利不興就農事不與的道理,不到一年,他發動民工疏濬了一批原有的渠道、水壩,還開挖了一些新河道。這一帶九百多萬畝農田灌溉暢達,糧食豐收,百姓的生活也都改善了。

接著,郭守敬又揮師江南,經過科學根據的實地勘察,他不但疏通了原來的運河,還秉持獨到的看法,努力說服朝廷官員,開鑿了一條從大都到通州的運河。從此,這條取名為惠通河的運河,將江南和大都連為一體。通惠河通行後,從南方運糧可直達北京,對發展南北交通和漕運事業起了很大的作用。

此外,他又曾對今河南、山東一帶地區進行細緻的地形測量,繪製成多幅地圖。最重要的是他提出以開平面比較地勢高下差的方法,相當於現今常提到的“海拔”。郭守敬的發明,令明朝來中國的德國傳教士湯若望敬仰,並尊稱他為「中國的第谷」。(待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