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慧學校】 高允愛好直接勸諫,朝廷中的事有不恰當時,高允就求見魏主,魏主常常屏退左右侍從來等待他。談話有時從早到晚,有時接連幾天都不出宮,大臣們都不知道他們談話的內容。高允的語詞有時過分痛切,魏主聽不下去,就命令身邊的人扶他出去,但是始終善待高允。
當時有人向魏主提意見時激烈抨擊,魏主看了這些人的奏章後,對大臣們說:「君與父是一樣的。父親有過錯,兒子為什麼不寫信在大眾面前勸諫他,而在私室無人之處勸諫,難道不是不想把父親的醜惡暴露給外人嗎?至於奉事君主,又何嘗不是這樣。君主有過失,不能當面勸諫,卻上書公開勸諫,想通過暴露君主的短處,來表明自己的正直,這難道是忠臣的作為嗎?像高允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忠臣。朕有過失,未嘗不當面指出,甚至於有朕不能聽的話,高允都沒有避諱。朕由此知道自己的過錯,而天下人不知道,能說這不是忠嗎?」
【研析】
對別人勸諫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因為往往忠言逆耳,受諫者不一定接受。而高允始終能得到魏主的尊重,在於他勸諫的方法得當,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無損魏主顏面,所以縱使魏主再聽不下去,也始終善待他,畢竟其他群臣,不知談話內容,不會讓魏主覺得難堪。所以魏主才以君臣與父子相比,希望群臣也能如高允一般,不要以暴露君主的缺點,來顯示自己的忠心。
高允是一個內心文雅高明而外表柔和順從的人,很多人都看走了眼,以為他木訥不善言詞,少了剛毅節操,直到與崔浩撰寫《國書》一事,魏主要追究責任治罪時,大家才發現他面無懼色,有條不紊的陳述事理,言辭義理都很清晰,聲音高又亮,贏得群臣的敬重。他執筆輔佐國家幾十年,功勞不小,二十七年卻都沒升官,只當了個郎官,後來才拜為中書令。家中貧窮,妻子與兒子無法建置家業。一切默默地盡自己該盡的本分,從來不主動求官。方知他是一個不求名、不求利的人,堪稱得上是個高風亮節之士,故魏主尊重他,常稱他為「令公」而不叫他的名字。像這種無所求的人,不管在古代或現代,均屬異數。
【延伸思考】
1.你曾對朋友進行規勸嗎?對方反應如何?
2.當你對別人盡心盡力的付出,卻沒有得到回報時,你心裡的感受如何?
3.淡泊名利,放下對名利的執著,古今中外能做到的似乎不多,為什麼?
【原文】
允好切諫,朝廷事有不便,允輒(1)求見,帝常屏左右以待之(2)。或自朝至暮,或連日不出;群臣莫知其所言。語或痛切,帝所不忍聞,命左右扶出,然終善遇之。時有上事為激訐(3)者,帝省之,謂群臣曰:「君、父一也。父有過,子何不作書於眾中諫之?而於私室屏處(4)諫者,豈非不欲其父之惡彰於外邪!至於事君,何獨不然!君有得失,不能面陳,而上表顯諫,欲以彰君之短,明己之直,此豈忠臣所為乎!如高允者,乃(5)忠臣也。朕有過,未嘗不面言,至有朕所不堪聞者,允皆無所避。朕聞其過而天下不知,可不謂忠乎!」
出自《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二十八•宋紀十》)
【註釋】
(1)輒(音折):立即,就。總是。
(2)屏左右以待之:屏退左右侍從以等待高允。屏,退也。
(3)訐(音節):當面指責對方的罪狀。
(4)屏處:隱蔽的地方。
(5)乃:真。
相關文章
- 歷史故事:一琴一鶴 (2008年8月16日)
- 歷史故事:鬼使神差 吉人天助 (2008年8月6日)
- 歷史故事:誠實以對的高允 (2008年8月4日)
- 歷史故事:周朝「三母」(下) (2008年8月3日)
- 歷史故事:周朝「三母」(上) (2008年8月1日)
- 歷史故事 :劉備托孤諸葛亮 (2008年7月22日)
- 歷史故事:神仙核對賬本 (2008年6月2日)
- 歷史故事:因人施言 以智勸諫 (2008年5月12日)
- 歷史故事:潔身自好的謝遷 (2008年4月25日)
- 歷史故事:魏文侯與師經 (2008年4月19日)
- 歷史故事:以功報恩 以義報主 (2008年3月14日)
- 歷史故事:顏回輸冠 (2008年2月18日)
- 歷史故事:奉公無私 修德愛民 (2008年2月16日)
- 歷史故事:扶危濟困 心地善良 (2008年2月4日)
- 歷史故事:鐘離意以身試藥 (2007年1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