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典故

歷史故事:周朝「三母」(下)

文/蕭風

【明慧學校】

<接上文>

仁慈賢德的太姒

  周文王的夫人太姒,是有莘國姒姓的女兒,是周武王和周公旦的母親。太姒仁愛和順,賢德而深明大義。在娘家時,她的生活很儉樸,用度十分節省,對她的女老師更是恭敬。

  文王十分仰慕太姒的美德,親自到渭水去迎娶她。渭水沒有橋,文王把舟連結起來,造了一座浮橋,把太姒接到了彼岸,體現了他真摯的深情。

  太姒成為文王的夫人之後,性情仍然沒有改變。她非常仰慕祖母太姜和婆婆太任的賢德,繼承了婆婆完美的德行。她早晚勤勤勉勉,極盡婦道。她遵守媳婦應盡的禮數,從未有過失禮和過失,還極盡子女之孝道,經常回家探望和安慰父母。太姒能夠以婦禮婦道教化天下,被人們尊稱為「文母」,文王治外,而文母治內。

  太姒的夫君文王姬昌,人稱「西伯」,他秉承先祖的遺風,以仁德治國,敬老愛幼,對賢者謙虛禮敬,為了接待他們,自己常常都顧不上吃飯,很多賢德的士人都來歸附他。歷史上有名的長者伯夷、叔齊,聽說文王對老人很敬重,也特地前來歸順於他。

  虞國和芮國的國君爭奪土地,爭奪了很久都沒有結果,於是就想去找文王來主持公道。他們來到周國邊境,看到農夫相互讓田,路人相互讓路。來到城鎮,看到男女分開走路,頭髮斑白的老人不負重上路(表示尊老)。來到朝廷,看到士人禮讓大夫,大夫禮讓卿相。於是就很慚愧地說:「我們所爭的,正是周朝人所羞恥的。像我們這樣的小人,怎麼能來踐踏君子的廳堂呢?」於是他們把土地全都讓了出來。這一美談,體現了周文王不言而教的深遠影響。

  文王的夫人太姒共生了十個兒子,包括討伐商紂的周武王,以及鞏固了周朝基業的周公旦。太姒教育孩子十分成功,使他們從小到大,都沒有做過邪僻不正的事情。兒子長大之後,文王繼續教導他們,從而成就了武王、周公的聖德。

  《詩經•關雎》是周朝人讚頌文王及夫人太姒的一首詩。說明只有像太姒這樣嫻靜貞潔的好女子,才得以匹配君子。詩文描述了君子專心致志、一心一意地在追求淑女,歷經追求不到之時的憂傷,與求得之後的喜悅。《關雎》之義讚頌的是后妃之德。君子愛賢進賢,喜愛她的文靜嫻雅,仰慕她的美德善行,而不貪求美色,沒有不善的妄念。戴震在《詩經補注》中說:此詩闡明了夫婦倫常的重要性,通過歌詠吟唱,能使人瞭解夫婦之倫的正道。

  後人做詩讚頌道:「周室三母,大姜任姒,文武之興,蓋由斯起。大姒最賢,號曰文母。三姑之德,亦甚大矣!」大概意思是說:周室三母,太姜、太任和太姒,周王朝的興起與這三位偉大的母性分不開,大姒最為賢德,號稱文母。 (全文完)

  資料來源《列女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