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慧學校】
![]() |
歷史上把陳希亮與包拯齊名,足見陳希亮是個不可多得的清官。 |
宋朝仁宗皇帝在位的期間,出了兩位名垂青史的清官:一位是陳希亮,一位是包拯。包拯享有「青天」的美譽,百姓崇拜他已幾乎到了「神化」的程度;而學者把陳希亮與包拯齊名,足見陳希亮是個不可多得的清官。
陳希亮十六歲那年,他一心想拜師求學,卻遭到他哥哥的反對,他哥哥希望他留下來管理家裡的產業和百姓欠他們的債務,他堅持自己求學的意志,因此把那些欠債的人一一找來,而當著他們的面把債券燒毀,然而離家去拜師求學,在他完成學業以後,也引導哥哥的兩個兒子陳庸、陳諭去念書,結果,他們在天聖八年一起考中了進士,鄉里的人都很佩服他們,特地的在家鄉立了一面刻有「三俊」二字的匾額,來表彰他們的優秀出眾。
陳希亮從政以後是以「安民、利民」為先,在宿州任內,發現,宿州有一座橫跨汴河的橋,河水和橋底的空間很小,河水一漲,過橋的船隻就會被撞毀,他為了方便來往的船隻,下令改建「飛橋」。
那甚麼是「飛橋」呢?就是直接橫跨河面,不靠柱子在河水中支撐的橋,這種橋由於底下沒有柱子,距離河面又高,來往的船隻再也不必當心會撞上橋而人亡船毀的命運。
仁宗皇帝非常高興頒旨稱讚,並給予賞賜。而聖旨上同時還特別題到:「陳卿造橋方法極好,各地方都依照這種方法造橋。」於是從京城地區到泗州一帶,全都用陳希亮的方法修建了飛橋。
陳希亮被派到滑州上任的時候,正好是遇上黃河大漲,眼看就要決堤成災,他立刻召集河上使者,並從京城調來一批禁軍去護衛河堤。那時候陳希亮寄居的房子正好是在河堤的危險區,有隨時被淹沒的可能,那所有的官員和百姓多次請求他快離開這危險區,他不但沒走還安穩的睡在床上,結果,河水竟奇蹟似的消退了,因這件事後,人們更加的崇拜、尊敬他,甚至有人把他和漢朝的王尊相提並論(王尊也是遇到水災的時後,把水患轉危為安的奇人。)
陳希亮在擔任京西路轉軍使(官至三品)的任內時,石塘河服役的士兵起來叛亂,事發後震驚了整個汝州、洛陽一帶,他得知消息,換上便服獨自策馬出發,在路上遇到了一群叛亂的士兵,一路跟他們聊天,藉著這番對談,了解他們生活狀況,於是他對一個老兵說:「你們全到葉縣去,等候我的命令。你們放心,我雖然是一個官史,希望能了解你們的困苦,想法子替你們解決困難,我一定會給你們一個交代。」
於是這群叛兵都到葉縣衙門報到,陳希亮趕到葉縣,便對他們說:「如今你們都算自首了,我赦你們無罪,不過,你們一定有帶頭的人吧!」叛兵聽了立刻跪下來說:是的,就是周元。於是陳希亮把周元推出去斬首示眾,其他的人全部遣送回石塘河,把剩下的勞役服完。
陳希亮的魄力、智慧和對國家社稷的貢獻,使朝廷在陳希亮與世長辭之後,追贈其為「工部侍郎」。
相關文章
- 歷史人物:明朝的忠烈大臣──于謙 (2006年8月4日)
- 歷史人物:知人善用的武丁 (2006年8月3日)
- 歷史人物:無地起樓臺的宰相──寇準 (2006年8月2日)
- 歷史人物:印刷之父畢昇 (2006年8月1日)
- 歷史人物:以民意為師的子產 (2006年7月31日)
- 歷史人物:聖之任者──伊尹 (2006年7月30日)
- 歷史人物:歷史清官──范滂 (2006年7月29日)
- 歷史人物:一代畫僧 巨然和尚 (2006年7月28日)
- 歷史人物:制禮作樂的周公 (2006年7月27日)
- 歷史人物:關於張良的神奇傳說 (2006年7月26日)
- 歷史人物:神醫華佗 (2006年7月25日)
- 歷史人物:依法執法的張釋之 (2006年7月24日)
- 歷史人物:為國薦才的狄仁傑 (2006年7月23日)
- 歷史人物: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 (2006年7月22日)
- 歷史人物:機智沉著話謝安 (2006年7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