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慧學校】魯哀公問孔子儒者的行為準則是甚麼,孔子說:“儒者平時的起居十分莊重嚴肅,坐立都非常恭敬,講話有信用,行為不偏邪。走路時不走險路捷徑以貪圖便利,居住時不爭冬暖夏涼的住處。他們珍惜生命,等待時機發揮作用。”
“儒者不把金玉當作寶貝,而以忠信為寶;不求擁有土地,而把樹德立義作為安身立命之本;不祈求聚斂財貨,而把掌握淵博的知識作為富有。他們以事業為先,報酬為後,是很容易供養的。不是正義的事業儒者就不會合作,儒者與人交往就是這樣的。”
“儒者不會見利忘義。面對眾人的威脅和武力的恐嚇,至死也不會改變操守。儒者對於錯話,不說第二次;對於流言,不會追究。時時保持威嚴的儀表,對於應做的事情能夠當機立斷。這就是儒者立身的獨特之處。”
“儒者以忠信作為盔甲,以禮義作為盾牌,行為處世以仁義為準則。即使遇到暴虐的政治,也不會改變操守,儒者的立身處世就是這樣的。”
“長官採納他的建議,就堅信不疑,竭盡全力;長官不採納他的建議,也不會巴結諂媚。儒者從政就是這樣的。”
“儒者學問廣博又勤學不止,品行篤實仍不斷提高自己。不得志時不會放縱自己,仕途通達時也遵行正道。奉行以和為貴的禮儀,並以忠信為美德,以寬厚為法度。仰慕眾賢而又容納眾人。儒者的寬容就是這樣的。”
“儒者聽到有益的話就告訴別人,見到有益的事就把它指明。有爵位,互相謙讓;有危難,也不逃避;自己升遷時,等著和朋友一起升遷;朋友在遠方,就設法把他招來。儒者推薦朋友就是這樣的。”
“溫和善良是仁的根本,恭敬謹慎是仁的土壤,寬大包容是仁的能力。禮節是仁的外表,言談是仁的文質,歌樂是仁的諧和,捐獻錢財是仁的施行。儒者兼有以上的美德,仍然不敢說自己達到了仁的境界。儒者的恭敬謙讓就是這樣的。”
“儒者不因貧賤而喪失志向,不因富貴而失掉節操,不因君王困辱、卿大夫干涉、官吏刁難而背棄道德,所以叫作儒。現在的人對儒的看法是錯誤的,常常用儒者來譏諷別人。”
魯哀公聽了孔子講的這番話,從此,哀公的言語講究信用,行為合乎道義,並說:“我這一生,再也不敢拿儒者開玩笑了。”
出自《禮記》
相關文章
- 歷史故事:舜其大孝 (2006年7月8日)
- 歷史故事:孔子示禮儀 (2006年7月3日)
- 歷史故事:孔子與陳亢 (2006年6月25日)
- 孔子看“祈禱” (2006年6月12日)
- 論語:無慾則剛 (2006年6月10日)
- 古人論“勇” (2006年6月4日)
- 身教 (2006年5月31日)
- 孔子論君子 (2006年5月25日)
- 古人論持節 (2006年5月23日)
- 古人論知恥 (2006年5月17日)
- 傳統道德:厚仁 (2006年5月14日)
- 孔子說仁 (2006年5月3日)
- 歷史故事:斷章取義 (2006年5月1日)
- 歷史故事:孔子與顏淵 (2006年4月28日)
- 歷史故事:孔子與子路 (2006年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