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慧學校】中華民族自古就是文明禮儀之邦。“萬世師表”、“至聖先師”的孔子在禮儀方面更是以身作則,率先垂範。《論語﹒鄉黨》篇記述了孔子衣、食、住、行的生活情況,以及在各種場合下表現出的禮儀。
孔子在家鄉,態度恭謹,好像不會說話似的。他在宗廟朝廷上,言詞明辨,只是比較謹慎罷了。孔子在朝廷上,同下大夫交談,和氣而愉快;與上大夫交談,恭敬而溫和。君王臨朝到來,孔子恭恭敬敬,既不過份緊張,也不懈怠。
孔子進入國君的宮門,彎身恭敬的樣子,好像不容他直著身子進去似的。他站立時,不擋在大門的中間,走時不踩門檻。通過國君的座位時,神色立刻莊重起來,腳步也加快,說話也好像氣不足似的。回到自己的位置以後,又顯的恭敬謹慎。
齋戒沐浴時,一定要換上乾淨的內衣。齋戒時,一定要改變平時的飲食習慣,居處也要改變地方。
吃飯時不談論問題,睡覺時不說話。即使是吃粗糧、菜湯,吃前也一定要先撥出一點祭一祭,而且一定要像齋戒一樣恭敬認真。
坐席擺的不端正,不坐。
同本鄉人一起飲酒的儀式結束後,要等老年人都離席了,才能離席。
孔子家的馬棚失火了。孔子從朝廷回來,問道:“傷著人了嗎?”卻不問馬怎麼樣了。
睡覺時,不直挺著躺臥。家居時,也不必像參加祭祀、接見賓客時那樣過份講究容貌儀態。
孔子見到穿孝服的人,即使平日極親密,也一定把態度變的嚴肅起來。見到戴冕的人和盲人,即使十分熟悉或卑賤的人此時也一定以禮相待。
遇到盛大筵席,一定把態度變的莊重,站起來表示恭敬。遇到雷震風吼、老天發怒的時候,一定把神色變的莊嚴。
(出自《論語》)
相關文章
- 歷史故事:敬慎威儀的朱子 (2006年7月2日)
- 歷史故事:棒打公主車 (2006年7月1日)
- 暗室慎獨 (2006年6月29日)
- 歷史故事:敢言納諫 (2006年6月28日)
- 歷史故事:皋陶的智慧 (2006年6月27日)
- 歷史故事:天災示警 自責改過 (2006年6月26日)
- 歷史故事:孔子與陳亢 (2006年6月25日)
- 歷史故事:“有若”的狂悖 (2006年6月24日)
- 歷史故事:持平守正 執志不渝 (2006年6月23日)
- 歷史故事:雅量、慎獨、儉樸 (2006年6月21日)
- 歷史故事:子貢敬師 (2006年6月19日)
- 歷史故事:漢光武帝劉秀 (2006年6月17日)
- 歷史故事:王陽明斷是非 (2006年6月13日)
- 歷史故事:胯下受辱 不計舊怨 (2006年5月15日)
- 歷史故事:克己修禮 謙恭謹慎 (2006年5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