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慧學校】中華民族自古就以勤儉作為一種傳統美德。《尚書》說:“惟日孜孜,無敢逸豫”。《左傳》引古語說:“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周易》提出“儉德辟難”。可見,古人認為能否做到勤儉是關係到生死敗亡的大事,不可輕忽。勤儉有助於防患於未然,即使在物質財富相對豐富的今天,戒奢從儉仍是值得我們崇尚的道德修養。
《周易﹒否》說:“君子以儉德辟難”,大意是君子用儉樸的德行來避免危難。這句話一方面是闡明儉樸的德行能夠防止奢靡腐化等行為;另一方面,在面臨危險的時候,具備儉樸的德行有助於克服危險。《周易》一書非常具有辨證思維,認為天地萬物都有順與不順、通與不通之時。不順不通就要修身養德,不能過份彰顯自己,這樣才能渡過難關。
《尚書﹒大禹謨》記載“剋勤於邦,克儉於家”,即在國事上要勤勞,在家庭生活上要節儉,古代聖賢都是這樣做的。堯、舜、禹對天下大事都是盡心盡力,堯看到有人挨餓受凍認為是自己的過錯;大禹治水數過家門而不入。他們擁有天下但是生活卻十分儉樸,經常穿著粗布衣裳,吃粗米飯,喝野菜湯,為天下人作出崇尚儉德的表率。
司馬光在《訓儉示康》中引述別人的話“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用來訓誡子孫。人想過好日子本無可厚非,但是過於奢華是不可取的,而且人對物慾的追求是無止境的。商紂王用了一雙象牙筷子,他的臣子就要逃走,原因是他看到了紂王的貪慾一發將不可遏止。所以,節儉有助於抑制過份的慾望,是做人的一種美德。
在先秦諸子之中,墨子以樂於過類似苦行僧的生活而聞名。他反對驕奢淫逸、靡費財務,提倡節儉。墨子說:“儉節則昌,淫佚則亡”。(《墨子﹒辭過》)這話很有道理。“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李商隱《詠史》)縱觀歷史,大到邦國,小到家庭,從表象上看無不是興於勤儉,亡於奢靡,所以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非常重視勤儉,這也是今人應該遵從的一種美德。
相關文章
- 古人論貴和 (2006年5月26日)
- 古人論持節 (2006年5月23日)
- 古人論改過 (2006年5月20日)
- 古人論知恥 (2006年5月17日)
- 阿哲說故事:寧可正而不足,不可斜而有餘 (2006年5月15日)
- 上行下效 (2006年5月5日)
- 民間故事:重義輕利 問心無愧 (2006年4月12日)
- 阿哲說故事:人各有命 (2006年3月24日)
- 民間故事:愛而不教 反害其子 (2006年3月21日)
- 民間故事:守義還重金 子孫享余慶 (2006年3月13日)
- 轉換生命的情緒 淺談真、善、忍的品德教育 (2006年2月17日)
- 民間故事:朝聞道 夕可死 (2006年2月3日)
- 《揭開史前文明的面紗》(十八):瑪雅文明的秘密 (2006年1月25日)
- 民間故事:寵辱不驚 淡泊平和 (2006年1月20日)
- 《三字經》故事:第十單元(2) (2006年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