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慧學校】石奮,西漢河內郡溫縣人,累官至太子太傅。
石奮雖沒有文才學問,但他的恭敬、謹慎,沒人能比。孝景帝即位時,石奮的長子石建,二子甲某,三子乙某,四子石慶,都因為品行善良,孝敬父母,做事嚴謹,做官做到了二千石。於是景帝說:“石君和四個兒子都是二千石官員,作為臣子的尊貴光寵竟然集中在他一家。”所以又稱呼石奮為“萬石君”。
孝景帝晚年,萬石君回家養老,每年根據定期作為大臣參加朝會。經過皇宮的門樓,萬石君一定下車快步走,看見皇帝的車駕,一定俯身按著車前橫木表示敬意。他的子孫做小官。回家來進見他,萬石君一定穿著朝服來接見,不稱呼名字。子孫們有錯誤,石奮並不譴責他們,而是不坐正座,面對食案不吃飯。這樣兒子們便會互相責備,通過長輩的幫助說情,光著上身堅決的謝罪,改正錯誤,石奮這樣才能答應。皇上經常賞賜食物給他家,他一定跪下叩拜俯伏著吃,好像就在皇上眼前,子孫遵循他的教導,也和他一樣。
四子石慶曾擔任太仆,一次為皇帝駕車外出,皇上問駕車的馬有幾匹,石慶用鞭子一匹一匹的把馬數完,才舉起手說:“六匹馬”。石慶在幾個兒子中算是最簡略隨便的了,尚且這般謹慎。
萬石君一家憑著孝敬、嚴謹而聞名於各郡各國,雖然齊、魯那些地方的儒生品行虔誠莊重,但還是都自認為比不上石奮。
太史公說:“孔子有句話說‘君子要說話謹慎,勤勉做事’,說的大概是萬石君吧?所以他的教化雖不嚴肅但很有成就,雖不嚴厲但治理有成。這可以說是行為忠厚的君子了。”
相關文章
- 民間故事:忍辱不怨 反為人著想 (2006年4月2日)
- 民間故事:慈愛寬仁的鄭板橋 (2006年4月1日)
- 民間故事:不攻人短 (2006年3月31日)
- 民間故事:輕利重義 善良忠厚 (2006年3月29日)
- 民間故事:「一字師」的故事 (2006年3月26日)
- 民間故事:利心不動道心存 暗施陰德天神助 (2006年3月24日)
- 民間故事:大度忍讓 (2006年3月23日)
- 民間故事:愛而不教 反害其子 (2006年3月21日)
- 民間故事:忠厚忍讓 以德報怨 (2006年3月19日)
- 民間故事:重德的陶母 (2006年3月17日)
- 民間故事:守義還重金 子孫享余慶 (2006年3月13日)
- 民間故事:善良憐憫 謙遜自持 (2006年3月8日)
- 民間故事:仁慈憐憫 積德昌後 (2006年3月4日)
- 民間故事:賣土老人 (2006年2月21日)
- 民間故事:誠實無私 (2006年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