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慧學校】五代著名詩僧齊己一次在下了一夜大雪的早上,發現有幾枝梅花已經開了,覺得開得很早,為了突出一個「早」字,便寫了一首《早梅》詩,其中有兩句是:「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他對這兩句詩很滿意,便高興地拿著這首詩去請教詩友鄭谷。鄭谷看了幾遍後評點說:「數枝梅花開已經相當繁盛了,不足以說明『早』,不如把『數枝』改為『一枝』更貼切。」齊己聽了,認為改的很好,欣然接受,並向鄭谷拜謝,後人便稱鄭谷為齊己的「一字師」。
北宋時期范仲淹寫了讚頌漢代賢士嚴子陵的《嚴子陵祠堂記》,其中有幾句話:「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長。」有位高士李泰伯看後,將其中的「德」字改為「風」字,范仲淹覺的改的好,對李泰伯非常佩服。因為「德」字太具體,而「風」字涵義廣泛,並且含有流風遺韻影響深遠的意思。
在中國文學史上,這種在詞語上千錘百煉,畫龍點睛,一字生輝的故事,世代傳為佳話。
唐代大居守李相,雖然身為武官,但酷愛閱讀,尤其喜讀《春秋》。有一天,他閱讀《春秋》時,把「叔孫婼」這個人名的「婼」讀成「若」。他身旁一個小官聽了,臉上不經意的流露出不自然的表情。李相覺的奇怪,便問他說:「我讀《春秋》的時候,你為什麼露出不自然的神色呢?」下屬連忙一邊向他行禮一邊說:「小人聽見將軍把『婼』字讀成『若』音,才知道自己以前讀錯了,所以感到羞愧。」
李相暗自生疑,便說:「其實我是根據《經典釋文》這本書的指示,把『婼』字的讀音揣摩出來的,也許是我讀錯了。」於是他從書架抽出《經典釋文》,與下屬一起研究。下屬見李相態度真摰,虛心好學,便如實的糾正了他的讀音。李相很感激下屬指正自己,把自己的椅子放在北牆邊,請下屬朝北坐好,向他行了拜師的大禮,並尊稱他為「一字師」。
「一字師」這故事告訴我們正確的學習態度:我們應該不計較自己身份地位的高低或年齡的大小,凡是知識學問比自己豐富的人,都應視為老師,虛心求教。
※【補充說明:「婼」有兩個音:ㄔㄨㄛˋ和 ㄖㄨㄛˋ,作人名時應讀ㄔㄨㄛˋ】
相關文章
- 民間故事:利心不動道心存 暗施陰德天神助 (2006年3月24日)
- 民間故事:大度忍讓 (2006年3月23日)
- 民間故事:愛而不教 反害其子 (2006年3月21日)
- 民間故事:忠厚忍讓 以德報怨 (2006年3月19日)
- 民間故事:重德的陶母 (2006年3月17日)
- 民間故事:守義還重金 子孫享余慶 (2006年3月13日)
- 民間故事:善良憐憫 謙遜自持 (2006年3月8日)
- 民間故事:仁慈憐憫 積德昌後 (2006年3月4日)
- 民間故事:賣土老人 (2006年2月21日)
- 民間故事:誠實無私 (2006年2月20日)
- 民間故事:三世惡業一世還 (2006年2月18日)
- 民間故事:救人得福報 (2006年2月15日)
- 民間故事:感恩圖報 誠實守信 (2006年2月11日)
- 民間故事:行善積德 天賜福祿 (2006年2月9日)
- 民間故事:兄弟仁愛 禮讓化盜 (2006年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