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慧學校】 聽眾朋友們大家好。又到了傳統文化的節目時間了。今天我們想和大家談一談“克己復禮”。這是儒家思想非常核心的一個理念了。古往今來很多仁人志士都把這作為自己行為的最高規範了。
在線收聽 | ![]() |
![]() |
![]() |
下載 | ![]() 1,934 KB |
![]() 1,925 KB |
![]() 7,500 KB |
其實,只要讀一讀《論語》原文我們就不難發現,孔子的原話被蓄意歪曲了。克己復禮”這一詞條出自《論語•顏淵篇》。《論語》中這一段的原文是: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意思是說: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回復)於禮,就是仁。有一天做到了克制自己,符合於禮,天下就都贊許你是仁人了。
說到“克己”,現在的人似乎不理解了也不願意了,現在都講究自由,個性解放。滿足自己的需要和欲望。這才是精彩滋潤的人生啊。其實這種絕對化的追求自由,個性解放,放縱自己的欲望正是現在社會道德敗壞的一個重要原因啊!
下面這段孔子和他的學生關於“剛強”的對話,能夠讓我們明白什麼是孔子認為的克己。
一天,孔子在和學生們講道理時,忍不住感歎道:“我還沒有見過真正剛強不屈的人啊!”
那些年輕的弟子都覺的很奇怪,他們認為像子路、還有年輕的申棖等,都是很剛強的人。尤其是申棖,他雖然年紀很輕,可是每次在和別人辯論時,卻總是不肯輕易讓步。即使在面對長輩或師兄時,申棖也毫不隱藏,總是擺出一副強硬的姿態。大家都對他退讓三分。
所以,當學生們聽到孔子感歎說還沒有見過剛強的人時,他們不約而同的說:“如果要論剛強,申棖應該是可以當之無愧的吧!”
孔子說:“申棖這個人欲望多,怎麼可以稱的上是剛強呢?”
一個學生問:“申棖並不像是個貪愛錢財的人,老師怎麼會說他欲望多呢?”
孔子回答說:“其實所謂的欲望,並不見得就是指貪愛錢財。簡單的說,凡是沒有明辨是非就一味和別人爭、想勝過別人的私心就算是‘欲’。申棖雖然性格正直,但他卻逞強爭勝,往往流於感情用事,這就是一種‘欲’啊!像他這樣的人,怎麼可以稱的上是剛強不屈呢?”
孔子又說:“所謂的‘剛’,並不是指逞強好勝,而是一種克制自己的工夫。能夠克制住自己的欲望,無論在任何環境中,都不違背天理,而且始終如一,不輕易改變,這才算是真正的‘剛’啊!”
孔子所說的剛其實就是克己的工夫了。
那什麼是禮呢?現在很多人都把它解釋為,制度,規範,法律。有人認為克己復禮就是克制約束自己按規矩辦事情。聽起來似乎整個都變味道了。其實,禮是人們應該遵循的道德規範,人不同與動物,就是人有人性,有道德,而合乎這些的行為,規範,禮儀,禮節都統稱為禮了。所以孔子講的克己復禮是人能夠立於不敗之地的方法啊。維繫社會的道德規範,從而使我們的社會延續了幾千年。不然,人放縱私欲,必然造下很多的罪業。從而使人類走向敗壞。
其實在修煉界中有句話叫,“順則凡,逆則聖”。也有說成是“順則死,逆則生”的。也就是說,修煉就是返本歸真的過程。而凡人就是順應著生老病死的規律,生生世世的生活的人吧。細細體會一下,孔子所說的克己復禮在一個低淺的層面上是符合這句修煉真諦的。當然了,孔子的道理不是修煉,是使人能夠立於不敗的道理吧。
好了聽眾朋友們,今天的時間又快要到了。希望我們的節目對你有所啟迪,在生活中也能夠實踐“克己復禮”。
相關文章
- 廣播節目:傳統文化第26集 (2006年10月25日)
- 廣播節目:傳統文化第24集 (2006年10月21日)
- 廣播節目:傳統文化第23集 (2006年10月19日)
- 廣播節目:傳統文化第22集 (2006年10月17日)
- 廣播節目:傳統文化第21集 (2006年10月15日)
- 廣播節目:傳統文化第20集 (2006年10月13日)
- 廣播節目:傳統文化第19集 (2006年10月11日)
- 廣播節目:傳統文化第18集 (2006年10月9日)
- 廣播節目:傳統文化第17集 (2006年6月6日)
- 廣播節目:傳統文化第16集 (2006年6月3日)
- 廣播節目:傳統文化第15集 (2006年5月31日)
- 廣播節目:傳統文化第14集 (2006年5月28日)
- 廣播節目:傳統文化第13集 (2006年5月25日)
- 廣播節目:傳統文化第12集 (2006年5月22日)
- 廣播節目:傳統文化第11集 (2006年5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