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慧學校】公沙穆,字文義,東漢北海郡膠東(今青島平度)人。年幼時家境貧寒,有大志,讀書刻苦,潛心研究《韓詩》和《公羊春秋》,尤其喜好鑽研《河圖》、《洛書》中的推算之術。他為人正直清廉、誠實守信。
公沙穆曾經養豬,豬有病,公沙穆命人把豬到集市上賣了。去之前,公沙穆對要去賣豬的人說:“如果能賣掉,一定要告訴買者這豬有病,價格應當便宜些,使物價相當,不可以說豬沒有病,欺騙人而賣高價格。”
賣豬人到集市後,遇到了買主,但他並沒有告訴買者這豬有病,要的價格過高。公沙穆知道後,拿起一半的賣豬錢急忙去追趕買豬的人,告訴買豬的人說:“豬實際是有病,我本來想便宜賣掉,沒想賣豬的人欺騙了你,要了你過高的價格。”說完便要將那一半的錢退給買者。買豬的人說買賣已成,一約既定,推辭不肯收。公沙穆最終也沒有要那一半的錢。
當時有個富人叫王仲,他非常有錢,他曾對公沙穆說:“當今這個世道,有錢甚麼事都能辦到,我給你百萬錢作為資本,怎麼樣?”公沙穆畢竟研究過《河圖》、《洛書》等跟修煉有關聯的書籍,他懂得敬天知命的道理,說道:“你的好意太厚重了!富貴在天,得之有命。以錢求位,我不能這樣啊!”
公沙穆因德行才學俱佳,後來被舉為“孝廉”[注],考試“入高第”。曾任繒侯國相、弘農縣令,升任遼東屬國都尉,政績顯著,深得民心。公沙穆的五個兒子都知名於世,有“公沙五龍”之譽。“公沙穆賣豬”的故事千百年來被人們傳為美談,傳頌著誠實不欺的美德。
[注]:“孝廉”,是漢代朝廷選拔官員的考核項目之一,孝,指孝悌;廉,指清廉。朝廷規定沒有孝廉等品行道德的人,是沒有資格擔任官職的。所謂的“推舉孝廉”就是,一定人口範圍內定期要推舉孝廉之人,由朝廷任命官職。被舉之學子,除博學多才外,更須要有德行。
相關文章
- 歷史故事:言而有信 見利思義 (2005年12月23日)
- 歷史故事:勿揚人短 (2005年12月22日)
- 歷史故事:欲成大節 不免小忍 (2005年12月21日)
- 歷史故事:忠誠負責 仁心愛物 (2005年12月20日)
- 歷史故事:敬天知命 盡職守責 (2005年12月19日)
- 歷史故事:路不拾遺 捨己為人 (2005年12月16日)
- 歷史故事:謙讓大度 大公無私 (2005年12月14日)
- 歷史故事:忍辱負重成大業 (2005年12月13日)
- 歷史故事:一代楷模 (2005年12月10日)
- 歷史故事:糟糠之妻 (2005年12月9日)
- 歷史故事:為善最樂 (2005年12月7日)
- 歷史故事:仁德化萬民 (2005年12月6日)
- 歷史故事:主貪喪其國 臣貪亡其身 (2005年12月5日)
- 歷史故事:罪己詔 (2005年12月3日)
- 歷史故事:公正無私 任人唯賢 (2005年1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