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家長園地

一個五年級導師的心聲

文/楊子斌

【明慧學校】 接五年級導師也有一個多月的時間了,這一個月來,孩子也慢慢的褪下了防衛的面具和羞澀的神情,慢慢的回復童真純樸的開朗笑容,隨之而來的,卻是更繽紛多采的班級經營。

故事一:

  一日,上課之前,阿輝氣急敗壞的跑到我面前告狀:

  「老師,大霖打我。」

  「為什麼?」

  「我也不知道,我在地上撿了一個被踩壞的玩具,我知道那是大霖的,所以我就拿去還他,他就動手打我。」

  我轉頭看大霖,他也是一副怒氣沖沖的樣子,用略帶害怕的口氣說:「他把我的東西踩壞。」

  這時,另一個同學插嘴說:「那個東西下課時就掉在地上,阿輝撿起來時就壞了。」

  我聽完,就更清楚的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便要求大霖道歉,並告誡他即使是別人有意碰壞你的物品,也應採用合適的方法處理,而不是動手打人。

  在這個故事中我們看到一個不耐、彷彿是座火山而暴力的孩子。

故事二:

  批改著孩子的作文家,看到孩子描寫自己一天的活動,上學、補習、看電視、寫功課、上網……孩子就像籠中鳥般,困在狹窄幽閉的空間,沒有玩伴,沒有人聽他說話;看到孩子抱怨父母交待的家事,也看到孩子抱怨父母對自己看電視、上網的限制;卻看不到孩子的體貼父母辛勞工作之心,看不到孩子感恩惜福之心。

  在這個故事中,我看到了無辜的孩子和無奈的父母。

  為什麼,純樸可愛的孩子不再?為什麼感恩惜福的孩子不再?我知道,把這樣的過錯加諸孩子身上是不公平的。

  孩子的可塑性強,宛如海棉般的吸收周遭的資訊。或許,物質文明的充斥,的確讓現代的孩子變得「口齒伶俐、機靈巧辯」,但,我們卻不時的看到他們行為中所表現出來的不耐、暴力(言語暴力更勝肢體暴力)……或許資訊的普及發展、琳瑯滿目的才藝課程,教會了孩子如何表演,卻沒有教會孩子如何去生活。

  回想童稚時期的我,三五好友,打著赤腳,或許在田裡灌肚猴,或許在林中捕大蟬,或許在沙灘狂奔……

  童稚的我,無憂無慮。

  回想求學的我,沒有新奇有趣的科技產品,有的只是一個在台上口沬橫飛、振筆疾書的老師;沒有豐富而多元的課程活動,有的只是教忠教孝的品德故事。

  求學的我,知福惜福。

  我想,我們的社會病了,過度的重視物質生活,盲目的追求卻永遠也填不滿內心的孤獨、寂寞。古有明訓,「人者心之器」,唯有向內心去找尋,才能找到真正的寧靜;唯有落實品德教育,才能陶治出擁有全人觀的主人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