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廣播節目

傳統文化第47集:改過宜勇 遷善宜速

【明慧學校】聽眾朋友大家好, 我是馨語, 又是神傳文化的節目時間了, 今天我們談的話題是改過宜勇 遷善宜速

古語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即使君子,也難免有過。然而真正有智慧的人比常人更善自省和改過遷善,所以他才偉大而英明。

 

節目長度:8分24秒 Get Real Player Get Windows Media Player
線上收聽
下載
2,054 KB

2,043 KB

7,969 KB

首先對別人提意見持何種態度非常重要,聞過則喜是歷代先賢們所推崇的。唐太宗是中國歷史上最善於納諫的君主,為後世做出了楷模。他鼓勵進諫,對於指出自己錯誤的人,也給予包容而不是責備。在大臣們提出意見或指出其過失時,他總是誠懇的說卿所言誠有理,是吾思之不熟。當大臣們聽到有人對皇帝的指責是錯誤的,就對唐太宗說:他這個指責是錯誤的,應當要受懲罰。唐太宗說:不可以。大臣們問:為什麼?他說:如果我懲罰這個人,以後就沒有人敢在我面前說我的過失了。有聖君,有賢臣,使政治清明,國泰民安,開創出一代天朝盛世。

 

無論進諫還是納諫,要宜勇宜速,要把百姓利益放在首位。齊宣王時修築大宮殿,修了三年還沒有建成,卻沒有一個大臣進諫。這時一個叫春居的士人恐長此下去於國力有傷,冒死進見齊宣王說:如果君做事不考慮百姓的承受能力,算的上賢德嗎?齊宣王說:算不上。春居又說:現在您修建大宮殿,面積超過一百畝,宮殿有三百個門,憑齊國這麼大一個國家,建了三年還建不成。群臣卻沒有一個人敢於進諫,請問大王算的上有臣子嗎?齊宣王沉吟片刻說:等於沒有臣子。春居說:我請求回避了。說完掉頭走了出去。 齊宣王恍然大悟,急忙起身叫道:春子,請回來!你為什麼這麼晚才來勸阻我?我馬上下令停止修建宮殿。並轉身對史官說:把這件事寫到史書上:我喜歡修建大宮殿,很不賢德,是春子阻止了我。

 

改過遷善還要具備開闊的胸襟、豁達的心境。清朝康熙年間,桐城人張英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 鄰居是桐城另一大戶葉府,主人是張英同朝供職的葉侍郎。一次,兩家因院牆發生糾紛,張英的夫人立即修書派人送給張英,張英見信深感憂慮,寫信回復老夫人: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人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於是,張老夫人令家丁後退三尺築牆。葉府很受感動,命家人也把院牆後移三尺。從此,張、葉兩府消除隔閡,成通家之好。

 

其實,一個人能夠具備改過遷善的能力,才能夠算是自己主宰自己。要真正做到,而不是停留在後悔煩惱上,更不能文過飾非。改過遷善,是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可以而且必須遵守和施行的原則。尤其對於鑄成大錯的人,意義更為重大。古人雲:蓋世功勞,當不得一個矜字;彌天大罪,當不得一個悔字。當一個人感覺到有愧于心時,是明智的體現。相反,如果自以為是,跳不出自我的圈子,總認為自己一貫正確,必將成為孤家寡人而自食其果。

 

如專權跋扈的周厲王,以能止謗自喜,天下之人滿腹不平,他卻要鉗住萬民之口,找人監視指責他的人。無論大臣還是平民,誰被告發,就置誰於死地。人們道路上見了面不敢說話,更沒有敢議論的,防民之口,甚於防川。三年之後,土壅而川決,國人忍無可忍,聯合起來圍攻王宮要殺周厲王,衛士們也不願保護他。周厲王眾叛親離,最後被流放到彘。

 

歷史是一面鏡子,對待意見的不同態度,得到的結果也截然相反。要懂的過也,人皆見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的道理。不怕有錯誤和過失,關鍵是怎樣對待。怕聽逆耳之言,一聽到正中要害的話,就火冒三丈,甚至仗勢淩人,打擊報復,其結果害人害己。以正確的心態面對一切,從善如流,不斷昇華思想境界,那麼前進路上就沒有任何障礙能夠阻擋的了。

 

好了, 聽眾朋友們,今天的節目時間又到了,我們下次節目時間再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