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慧學校】「亡命」,改變姓名而逃亡。據《史記》記載,魏大梁人張耳年少時當過信陵君的食客,後來改變姓名,逃亡到外黃。受到外黃富人的看重,將新寡的女兒嫁他,並給了他一筆豐厚的錢,他因此得以結交各路好友,最後當上魏國的外黃令,賢能的名聲遠播,而「亡命之徒」完整的語形,見於《周書.卷三七.郭彥列傳》:「亡命之徒,咸從賦役」。
意思是郭彥主張讓那些作奸犯科逃亡而來的人,都要分擔賦稅和徭役的工作。後來「亡命之徒」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意義慢慢轉變為比喻不顧性命作奸犯科的人。今人所用,多為後義。
【典源】
《史記.卷八九.張耳陳餘列傳.張耳》
張耳1>者,大梁2>人也。其少時,及魏公子毋忌3>為客4>。張耳嘗亡命5>游6>外黃7>。外黃富人女甚美,嫁庸奴,亡其夫,去抵父客。父客素知張耳,乃謂女曰:「必欲求賢夫,從張耳。」女聽,乃卒為請決,嫁之張耳。張耳是時脫身游,女家厚奉給張耳,張耳以故致千里客,乃宦魏為外黃令,名由此益賢。陳餘者,亦大梁人也,好儒術,數游趙苦陘。富人公乘氏以其女妻之,亦知陳餘非庸人也。餘年少,父事張耳,兩人相與為刎頸交。
〔注解〕
(1) 張耳:?∼西元前202,戰國末大梁人。為魏信陵君食客,亦曾為外黃令。與陳餘為刎頸交。後隨陳涉起兵抗秦。
(2) 大梁:地名。在今河南省開封縣,為戰國時魏都。
(3) 魏公子毋忌:魏毋忌,亦作魏無忌(?∼西元前243),戰國時魏昭王的幼子、魏安釐王的異母弟。天性仁厚,好養士,有賢名,曾用侯嬴計,卻秦救趙;秦伐魏時,率領五國兵歸救魏,大破秦兵,聲名威振天下。後被讒廢用,遂抑鬱不樂,沉迷於酒色,不久即因飲醇酒多近婦女,病酒而死。與齊孟嘗君、趙平原君、楚春君並稱為戰國四公子。因魏安釐王封其地在信陵,故亦稱為「信陵君」。
(4) 客:寄食貴族豪門的人。
(5) 亡命:亡,亡失;命,名也。《呂氏春秋.慎大覽.察今》:「東夏之命,古今之法,言異而典殊。」命,即名也。「亡命」即亡失其名。何以故?為逃亡也。故云改變姓名而逃亡。
(6) 游:同「遊」,遨遊。
(7) 外黃:地名。地屬陳留,漢置外黃縣。
源自「中華民國教育部成語典」
相關文章
- 成語故事:亡羊補牢 (2009年7月12日)
- 成語故事:才高八斗 (2009年7月10日)
- 成語故事:杯弓蛇影 (2009年7月8日)
- 成語故事:川流不息 (2009年7月6日)
- 成語故事:尸位素餐 (2009年7月4日)
- 成語故事:小家碧玉 (2009年7月2日)
- 成語故事:一竅不通 (2009年6月14日)
- 成語故事:貪小失大 (2009年6月11日)
- 成語故事:一觸即發 (2009年6月9日)
- 成語故事:一絲不苟 (2009年5月29日)
- 成語故事:言必有中 (2009年5月7日)
- 成語故事:夢筆生花 (2009年5月4日)
- 成語故事:平易近人 (2009年4月27日)
- 成語故事:圖窮匕見 (2009年4月3日)
- 成語故事:匹夫之勇 (2009年3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