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慧學校】夜歸鹿門歌 (孟浩然)
山寺鳴鐘晝已昏,漁樑渡頭爭渡喧。
人隨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
岩扉松徑長寂寥,唯有幽人獨來去。
【作者簡介】
孟浩然(公元689-740),是盛唐時期最有名的大詩人之一。他和王維一起合稱“王孟”,是唐代田園詩派代表人物。他的詩風格清淡、自然而又韻味深長,在唐詩中自成一家。
【字句淺釋】
解題:這首七言古詩通過描寫作者夜歸鹿門山的所見所感,抒發了作者清高隱逸的情懷志趣,形象的顯示了作者異於常人的人生歸宿。鹿門:即鹿門山,在漢江東岸。漢末著名隱士龐德公,因拒絕作官,攜家進山“採藥不返”,隱居山中。從此鹿門山就成為隱逸聖地。作者本來隱居在峴山南園,後來決心追步龐德公的行跡,也在鹿門山闢一住處。漁樑:位於峴山南園和鹿門之間的一個渡口。煙樹:朦朧月光下,樹木像在煙雲繚繞中一樣。岩扉:岩石上的門。寂寥:寂靜;空曠。幽人:幽居之人,指隱士。這裡指龐德公和自己。
【全詩串講】
黃昏時候,山寺裡悠然傳出報時的鐘聲。
漁樑渡口,渡船邊喧嚷著搶渡回家的人。
沿著水邊的沙岸,人們走向江畔的鄉村。
我也乘坐著船兒,要回到我隱居的鹿門。
朦朧月光下,鹿門山的樹木都煙雲繚繞。
不知不覺中,我已走到龐公的隱居舊地。
岩石上的門和松林間的小路,長期寂寥。
只有龐德公和我這樣的隱士,獨來獨去。
【言外之意】
本詩以淺淡的語言、自然的結構、富於暗示的寫景,把作者內心的體驗感受表現的平淡自然、優美真實,動人的活畫出一個恬然超脫的隱士形象。在寓情於景、以景抒情方面,這首詩是很成功的。
一方面是悠揚的鐘聲從山間古寺中傳出,迴盪在山林間的梵音提醒著人們:世間還有返歸本源的修煉之路;另一方面是渡口俗人搶渡回家的喧鬧爭吵,使人想起塵世間眼光短淺的無休止的爭鬥和隨之而來的無盡的煩惱。一邊是常人踏著沙岸回塵世之家,另一邊是隱者乘著渡船回返歸真之家。歸隱聖地的月下風光,飄然有仙氣。岩石上的門、松林間的幽徑,在常人看來都給人“寂寥”的感覺,但在“幽人”自己的體驗中則是恬然而超脫、閑逸而自適的。通過這種不斷的對比,兩條迥然不同的人生歸宿之路便清楚的擺在讀者面前。
相關文章
- 唐詩欣賞:烏衣巷 (2009年11月6日)
- 唐詩欣賞:春曉 (2009年11月3日)
- 唐詩欣賞:鹿柴 (2009年10月29日)
- 唐詩欣賞:江雪 (2009年10月26日)
- 唐詩欣賞:秋浦歌 (2009年10月23日)
- 唐詩欣賞:白雲泉 (2009年10月19日)
- 唐詩欣賞:登鸛雀樓 (2009年10月16日)
- 唐詩欣賞:靜夜思 (2009年10月13日)
- 唐詩欣賞:江村 (2009年10月6日)
- 唐詩欣賞:將進酒 (2008年5月11日)
- 唐詩欣賞:吾富有錢時 (2008年5月7日)
- 唐詩欣賞:使至塞上 (2008年4月28日)
- 唐詩欣賞:寄焦煉師 (2008年4月19日)
- 唐詩欣賞:自解 (2008年4月16日)
- 唐詩欣賞:家住綠巖下 (2008年4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