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慧學校】某一天在教室裡,比鄰而坐的小男生和小女生一言不和吵了起來,竟「你拍我一下,我拍你一下」,不痛不癢的展開一場「互打」。看著這個畫面,內心好笑,故意不出面阻止,看其如何發展。
只見兩個人誰也不讓誰,誰也不肯先停下來,好像少打了對方那麼一小下,多麼的吃虧似的,約莫5分鐘了,還一直僵持不下。等到其他同學發現這個鬧劇,有人嚷嚷勸那小男生說:別跟她打了啦!那小男孩的手終於放下來,那小女孩看起來還氣呼呼的,我走過去問他們:「發生什麼事?」,兩人不約而同的指責對方先打人。
到底誰先打誰,往往會成為下一個爭執的焦點,好像先打人的才有錯似的。聰明的大人千萬不要讓自己一頭栽進爭執的漩渦中,為人父母或師長者經常被迫成為爭執的仲裁者,不管大人多麼的秉公處理,其實往往不能滿足孩子的需求,因為他們渴望大人完全和自己站在一邊,這種期待一定有一方會落空,秉公處理則兩者皆不能滿意,那麼,該怎麼辦呢?
其實,只要掌握好原則,靠著一點問話的技巧,處理起來真的很簡單。
像前述的兩人爭吵,大人不要急著數落孩子們的不是,先花點時間聽聽孩子的說法,大人可以問孩子:「我想知道發生什麼事?」,孩子當然急著要為自己說話,大人可以讓孩子盡量的說,可是一定要以說「『我』語言」為原則,譬如說:「我被打,心裡很生氣,所以我就還手。」,「我覺的很奇怪,明明是我先被打的。」等等,這種表達的方式不困難,只要稍微提醒孩子,他們就可以做到。
我們會發現當孩子在充分表達自己的感受的同時,也聆聽了對方的看法,所以,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彼此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也已經比較能理解對方的行為原因,再加上憤怒的情緒已經降溫,通常爭執的氣氛已不存在了,孩子就會願意原諒彼此。
此時,大人要再說點話來鼓舞孩子:「我知道誰也不愛打人,你們兩個都不是故意要這樣做的,因為在我心目中你們都是好孩子。現在你們彼此誤會,看看我能幫上什麼忙?」孩子在這時候通常已經願意和平相處了,爭執事件就會落幕。而有些孩子還會要求一句:「你叫他以後不要打我了。」大人此時可以鼓勵雙方直接對話,大人可以說:「你可以自己告訴他呀!你們想跟對方說什麼都可以說。」如果真能有進一步的溝通,就更能相互協調了。
引導過程的重要條件,就是大人一定要保持理性智慧,情緒一定要先穩住。有些大人一看孩子發生爭執,內心就有千百種想法:埋怨孩子難教養、常爭吵、愛計較等等,大人一邊處理一邊心裡氣呼呼的,演變成三個人的戰爭,或是惡狠狠把孩子訓一頓,這樣做不但不能根本的解決問題,還會破壞大人小孩之間原本的親密關係。
智慧的解決孩子間的爭執,大人等於做了正面的示範,孩子們慢慢的就會培養出自己處理糾紛的能力,才能在爭執的當下,更加理解自己,也才能理解別人。所以今後當孩子吵架時,大人不要僅僅讓自己去仲裁一件糾紛,也可以藉機多教孩子一點喔。
相關文章
- 故事是媽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2008年6月7日)
- 以同理心教育小孩諒解他人 (2008年5月31日)
- 體驗是體諒的開始 (2008年5月29日)
- 別擔心!我一個人沒問題的啦! (2008年5月26日)
- DC明慧學校校長訪談錄(九) (2008年5月16日)
- DC明慧學校校長訪談錄(三) (2008年5月8日)
- 他喜歡這樣學 (2008年5月4日)
- 古代幽默:自家作朝廷 (2008年5月3日)
- 孩子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玩耍 (2008年4月26日)
- 尋找小孩的祕密花園 (2008年4月24日)
- 你可以再好好的說一次 (2008年4月21日)
- 理解孩子的執拗 (2008年4月19日)
- 關掉電視,說個故事! (2008年4月14日)
- 孩子「不快樂」的理由 (2008年4月9日)
- 當「拉他一把」的那一隻手 (2008年4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