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慧學校】康熙皇帝(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清順治十年(1654年)生,八歲(1662)登基,在位六十一年,成就了大清朝歷史上的康乾盛世,是中國歷史上最有作為的皇帝之一。
![]() 康熙大帝(朗士寧畫) |
行宮建好後的第二年,康熙十一年(1673)正月,康熙皇帝親率大臣陪祖母太皇太后鸞駕出德勝門,越八達嶺,徑懷來衛,過長安嶺,歷時六天,於二月初二日抵達赤城溫泉(又名湯泉)行宮。據《赤城縣誌》載:“康熙十一年正月,上出居庸關奉太皇太后幸溫泉行宮。”一路上,每逢險徑,康熙皇帝都要下馬為祖母扶輦而行。過懷來城東浮橋時,帝怕橋不堅固,先親自上橋驗示,然後再讓祖母的乘輦通過。行途中,每逢城堡需下榻或用膳時,都要親自侍奉祖母。太皇太后在溫泉洗浴五十一天,康熙帝無論駐蹕何處,道路崎嶇,春寒料峭,每天都要到湯泉給祖母請安,有時一天要請安兩次,往返六十餘里,足見康熙帝的仁、孝之心。《康熙起居錄》的筆錄官不無感慨的說:“皇上天性純孝,古帝王未之有也。”
康熙帝在駐蹕溫泉時,題寫著名七律詩《溫泉行》一首,全詩一十六句,其中開頭和結尾的一句是:“溫泉泉水沸且清,仙源遙自丹沙生。……歲時來往護仙蹕,點筆為賦溫泉行。”
康熙三十五年(1696)春,康熙帝帥六師再次親征噶爾丹。當路過赤城時,為懷念已去世的祖母,又特作七律《赤城》一首。詩曰:“慈宮曾此駐溫泉,輾轉依稀廿五年。今日征途冰未解,當時凍嶺雪還全。漸近邊關風土別,長驅旌旆岳山連。孤城寒重深霄靜,敢卜龍沙奏凱還。”
康熙帝不但對祖母孝順有加,而且還愛民如子。在赤城駐蹕期間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距縣城南二十餘里有個村子,土脈貧寒,產糧甚少,聽說皇帝要路過此地,百姓們便跪在當路攔住皇帝騎的馬,要求免除官糧和賦稅。康熙帝聽後當即下旨免除,後來百姓將村名改稱“攔馬站”。
康熙帝又行走十餘里,見路邊有一村莊,眾不知何名。這時帝見一老翁手牽一幼童從村中走出,當即命名此村就叫“老幼屯”吧。
“仁、義、禮、智、信”、“忠、孝、節、義”乃中華民族之傳統美德,古人歷來都把“孝”字放在第一位,“百事孝為先”。為守孝悌之人掛匾稱頌,父母逝,為人子者要守孝三載,就連朝廷離不開的文武大臣亦不例外,萬歲爺也得恩准。康熙大帝更是為我們留下了孝悌之楷模。
談古論今,今之世道,不言而喻也。
相關文章
- 清廉為民 百姓傳揚 (2007年10月29日)
- 歷史故事:一代明君 仁者風範 (2007年8月14日)
- 歷史故事:康熙簡樸 百代流芳 (2007年5月5日)
- 廣播節目:傳統文化第33集 (2006年12月14日)
- 民間故事:寬容為大 多加忍讓 (2006年11月21日)
- 民間故事:憐憫救濟 清白持身 (2006年11月8日)
- 民間故事:貪利釀禍 失德丟命 (2006年10月15日)
- 《訓蒙文》淺譯(三) (2006年9月10日)
- 《訓蒙文》淺譯(二) (2006年9月8日)
- 《訓蒙文》淺譯(一) (2006年9月2日)
- 康熙:最博學的帝王 (2006年3月9日)
- 華夏歷史:三大盛世天朝之一 清朝(七) (2005年11月9日)
- 華夏歷史:三大盛世天朝之一 清朝(六) (2005年11月7日)
- 華夏歷史:三大盛世天朝之一 清朝(五) (2005年11月5日)
- 華夏歷史:三大盛世天朝之一 清朝(四) (2005年1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