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慧學校】台灣的教育和文化,隨著教育政策鬆綁,越來越朝向多元發展,近來九年一貫教育(國中小課程整合)、私人興學增加(實驗性課程理念)、綜合高中(兼具高中職功能)等多元的教學型態,可見教化育人的使命感一直存在台灣的價值核心。但是台灣的教育格局是什麼?是長遠考量還是短視近利?成功或失敗?本文擬從表面現象看現今教育問題的癥結。
台灣的教育改革發展十餘年頭,當初的四大訴求之一「廣設高中大學」,十年後,大學院校從1984年的58所,到2003年達到143所,十年來增加了85所,台灣大學生錄取率近九成,卻又出現大學生素質降低的疑慮,然而隨著少子化來臨,又擔心大學太多,開始另一波「大學退場」的討論。
可知教育改之又改,一個問題解決了又出現另一個問題,還有人感歎怎麼越改越亂了。其實問題很簡單,教育跟每個人息息相關,每個人都是從學生開始做起,所以每個人對台灣的教育都有一份責任,最務實的做法就是從「盡自己的本分」開始。
把教育比喻成一個生態圈,說得小一點,單從學生、家長、學校、政策就是環環相扣的生命體。
教育的功能是教化人民,使人民知禮循義,達到天人和諧的境界;學校的功能是把每一個學生教成人才,將來運用所學貢獻社會;家庭的功能是教養子女,使人類的下一代健康發展;而學生的工作就是好好學習,成為一個有道德、有涵養的人。
教育的目的在每一層生態上都是相同的,都是要使人成為一個好人、對社會有益的人,只是做法不同。以上的情境絕對不只是烏托邦的理想,它是教育的基本準則。
對照一下現今的情況:多數學生的生活內容是考試和補習,注重個人主義;現代雙薪家庭多,和孩子相處時間少,部分家庭的功能被學校和補習班取代;學校以升學率顯示辦學績效,注重智育;教育改革推陳出新,但人人不滿意。
其實現代的教育生態裡,最重要的道德和人格的養成已經被層層忽略了,如果一個學生在進入社會前,只有知識、沒有一些判斷善惡的能力或道德感,那麼就會因為判斷的偏差,容易出現不同程度的社會問題,致使教育針對社會問題再設計新理論、新課程,但還會出現更多更複雜的問題,最後人都不知道怎麼解決了。
如果以更大的生態系統來看,社會上的每一分子都對教育系統起作用,因為現今的資訊流通量太驚人了,尤其台灣的媒體之多,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事件,幾小時內就可以透過新聞報導、網路、廣播散布,尤其最近的弊案和犯罪,媒體天天連續劇式的新聞轟炸,或多或少也會對每個人產生影響。長期處於媒體大染缸中,人要想辦法自淨。
日本科學家江本勝博士的水結晶實驗,證明人類發出的意念讓水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晶狀態,接受良善訊息的水形成雪花般的結晶,接受負面訊息的水結晶甚至支離破碎。台灣的小學生用米飯、饅頭、綠豆、水果作實驗,同樣得到印證。
台灣的教育有沒有希望?我認為台灣的教育充滿生命力,但是,要把被忽略很久的道德意識先復興起來,不論何種年齡層的人,想一想自己在教育生態中扮演的角色,紮紮實實打下教育的道德基礎,這是一個長遠的耕耘,但是他的收穫會為台灣的教育生態帶來一連串本質上的變化。
相關文章
- 別急著吃棉花糖! ──讓孩子學會定力的重要 (2006年8月8日)
- 品德教育從小做起 (2006年8月7日)
- 不過是耐心和愛心 (2006年8月5日)
- 麻吉的親子關係 (2006年8月3日)
- 和孩子說反話適當嗎? (2006年8月2日)
- 駕馭自己 (2006年8月1日)
- 父母如何與愛冒險的青少年相處 (2006年7月28日)
- 父親如何影響孩子的工作表現 (2006年7月25日)
- 與孩子一起成長 (2006年7月22日)
- 家長心聲: 幸福的明慧家族 (2006年7月21日)
- 兩岸教育大不同 (2006年7月20日)
- 孩子們的大法緣 (2006年7月16日)
- 資優生的迷思 (2006年7月14日)
- 平衡好孩子修煉與課業的關係 (2006年7月9日)
- 水和教育孩子 (2006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