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慧學校】中國傳統文化中貫穿著“積德行善”,“助人為樂”的內涵。諸如“善有善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等等。下面就是一則“祖上積德,蔭於子孫”的故事。
楊榮,明朝建安(今福建省建寧縣)人,字勉仁,是明朝時代名臣。他與楊士奇、楊溥三人,歷經成祖(永樂)、仁宗(洪熙)、宣宗(宣德)、英宗(正統)四朝(1403∼1449)的宰輔重臣,在朝臣中德高望重、聲譽卓越,因此,《明史》有“明稱賢相,必首三楊”。在三楊執掌內閣的時期裡,政治清明,海內太平,天下井然,百姓殷富,出現了所謂的“仁宣之治”的局面,可見,三人確實是居功至偉。
楊榮祖先是靠著划渡舟維持生活的舟夫,在他曾祖父時代,曾經發生洪水,沖毀了居民房屋,許多災民及財物都被洪水漂流下來,很多划渡舟夫,都乘機爭著去撈取漂流的貨物,只有楊榮曾祖父和祖父,划著船不顧自己的安危,全心全力的拯救沉溺水中的災民,對於漂流的貨物,卻一點也沒有撈取。其他舟夫都由此發了橫財,只有楊氏父子,依然划渡維生。當時鄉人都暗中譏笑他父子倆,真是太愚痴了,但是楊氏父子卻因救了人而感到非常欣慰。
到了楊榮父親這一代,家境才漸漸寬裕。有一天,來了一位修道的人,經過楊家門前,對楊榮的父親說:“你祖父和父親積了陰德,將來子孫必當貴顯,你可以把你父親和祖父安葬在某地,這是所謂的白兔墳地。”楊家就按照指示的地點安葬。
後來楊家生了楊榮,自幼聰明靈敏,很有才智,又好讀書,年輕時代就中舉進士,起初任編修官,其後累進為謹身殿大學士,官至工部尚書。楊榮辦事敏捷,謀畫政事,果敢決斷,經歷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四朝皇帝,都受重用,與楊士奇、楊博並入內閣,號稱三楊。後來楊榮官至三公,皇帝還追贈其祖父及曾祖同樣官階。楊榮去世後,皇上特贈予太師官階,賜謚號文敏。子子孫孫都很昌盛,曾孫楊旦官至兩廣總督,吏部尚書。
誠觀楊榮祖上,以一介舟夫,而具有人溺己溺之仁人胸懷,奮勇救人於沉溺急難之中,若非大福德之人不能做到,終得賢貴子孫,光大門楣,榮宗耀祖,可證陰功善行,感應最奇。
相關文章
- 民間故事:兄弟仁愛 禮讓化盜 (2006年2月8日)
- 民間故事:忠厚善良 (2006年2月5日)
- 民間故事:劉將軍欺侮神靈 遭暴亡 (2006年2月4日)
- 民間故事:朝聞道 夕可死 (2006年2月3日)
- 民間故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2006年2月2日)
- 民間故事:王員外侮神 家舍頃刻化灰燼 (2006年2月1日)
- 民間故事:行善施濟 不求虛名 (2006年1月31日)
- 民間故事:摒棄嫉妒 轉禍為福 (2006年1月30日)
- 民間故事:發於至微 終為大患 (2006年1月29日)
- 民間故事:虛心納諫 改過補缺 (2006年1月28日)
- 倒貼福字習俗的由來 (2006年1月27日)
- 民間故事:豆腐橋的傳說 (2006年1月26日)
- 民間故事:廉潔正直 謙遜無私 (2006年1月25日)
- 民間故事:敦厚善良 樂於助人 (2006年1月24日)
- 民間故事:善良大度 為人著想 (2006年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