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慧學校】良知在今日的遭遇非常尷尬,在許多的場合裡,貶斥良知與嘲笑良知竟成為一種時髦。於是,‘憑良心說“已不再是信誓旦旦的真誠話語,它成了一種幌子,說者無心,聽者無意。
然而良知的喪失,正表明著人性的喪失,一個普遍缺乏良知的社會,欺騙與謊言必定大行其道,這還能讓人們看到哪怕是一點點的微末希望嗎?
法國人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感慨萬端的說:“良心呀!良心!你是聖潔的本能,永不消逝的天國的聲音。是你在妥妥當當的引導一個雖然蒙昧無知,然而卻是聰明和自由的人;是你在不差不錯的判斷善惡,使人形同上帝;是你使人的天性善良和行為合乎道德。沒有你,我就感覺不到我身上有優於禽獸的地方;沒有你。我就只能按我沒有條理的見解和沒有準繩的理智可悲的做了一樁錯事又做一樁錯事。”作為劃時代的偉大的思想家,盧梭對良知的關注表明瞭“良知”對人類自身的不可或缺。
中國古代的先賢大哲也常常論及良知,並從生命體驗的層次上去感受良知。明代大儒王陽明說過:“良知者,孟子所謂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是故謂之良知。”
然而這種直覺性“良知”在現代人身上越來越難得一見了,也許現代人所受的物質誘惑與精神誘惑是古人所無法相比的。於是奢談“良知”便讓人覺得“不合群”甚至是“做作”── 沒有良心又怎樣?人不一樣活得逍遙自在。
良知的喪失與匱乏其實預示著人類生存的危機,哲學家阿多諾說過:“奧斯維辛之後寫詩是野蠻的。”那麼在喪失良知的前提下去追求所謂的“成功”與物質文明便與此無異。記得在某地區居然有人提出“犧牲一代婦女來促進地方的經濟繁榮”,持此論者,不知良心與良知何在?
良知實際上是人性自身的需要,也是人類安身立命之本,康德所說的“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則”應該成為人性的一種約束力。
良知不是人一時萌發的念頭。它是人對神聖的精神所信仰的結果,是一種靈魂的聲音。讓良知在心靈深處長成一棵參天的大樹,守護我們的精神世界,如此,人世間才有光明,才有愛與關懷。
相關文章
- 人生啟迪:一念之差 (2005年12月31日)
- 貝爾納獲獎 (2005年12月17日)
- 一切都還可以重頭再來 (2005年12月16日)
- 尼泊爾的啤酒 (2005年12月15日)
- 好壞出自人的一念 (2005年12月14日)
- 上帝都有正面的答案 (2005年12月13日)
- 愛的回報 (2005年12月12日)
- 分享 (2005年12月11日)
- 人生的苦滋味 (2005年12月10日)
- 巴士 (2005年12月9日)
- 傲慢源於無知 (2005年12月8日)
- 不要爭辯 (2005年12月7日)
- 豁達 (2005年12月6日)
- 和我一起搖 (2005年12月5日)
- 清潔女工 (2005年1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