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典故

至聖先師 孔子

文/僑教雙週刊

【明慧學校】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魯國人,據《史記》記載他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卒於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享年七十三歲。
  
  孔子三歲喪父,由母親撫養長大,年少時家裡很貧窮,沒受過正式的教育,具備很多謀生的技能,十五歲立志作學問。曾在魯國權貴季氏官府裡當過委吏、乘田等官職,藉由工作學到貴族禮儀,也讀了不少典藏的官書,因此增進不少學識。後來又受孟孫氏推薦,出任中都宰,歷任司空,再到大司寇,當時為魯定公十年,孔子五十一歲。

  後來棄官周遊列國,到處宣揚政治抱負,因為一人的力量太小只好放棄。晚年和弟子為了發揚儒家思想,一起重編《五經》,及撰寫史書《春秋》-記載春秋時代的大事,影響後代很深。五年後去世,他的弟子及後代弟子們,將他所說過的話,節錄編成《論語》,成了儒家必讀的經典,後世更尊稱孔子為「萬世師表」、「至聖先師」。

  孔子的治學態度是「學不厭、教不倦」及「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中心思想在「行仁」,進而實踐在日常生活當中。他的弟子遍布各國宣揚儒家學說,到了戰國時,由孟子發揚光大,最後因西漢武帝獨尊儒術,而成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最好準則。

*注釋:
1.委吏:古代收掌糧草材料的官。
2.乘田:主管畜牧的小官,後泛指小官吏。
3.司空:指掌管水土營建等工程的官職。
4.齊家:整治家政,使其家中成員親愛和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