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慧學校】原本我們和大部分上班族一樣,住在交通便捷而且生活機能較方便的都市裡。自從生了雙胞胎女兒之後,先是搬到都市的邊緣。不過,那兒雖然位在山邊,但是感覺上還是像把地整平,再規劃出一個有花園綠地的社區。孩子上小學後,我們決定搬到更有自然生命力的地方,這次我們選擇的雖也是社區,但是感覺上比較像人住到山裡去。
剛搬家,老朋友來訪前打電話詢問地址時,會順便問:「新家有多大的花園?」我們就會很高興的回答:「沒有花園,也不必費心去照顧花園,因為我們一出家 門就在山裡頭!」掛斷電話前還會恐嚇他們一下:「在路邊停好車要開車門時請注意,不要打擾了掛在路邊、固定上班打卡的赤尾青竹絲!」
山上的生活單純而豐富,而且空氣非常清新香甜,我大概已經沒辦法忍受都市裡油膩的空氣了。
曾經有一位朋友接待來自瑞士的客戶時,只見那位老外不可置信的驚呼:「I can see the air.」AB寶頗能適應山上沒有商店的環境,假日朋友們上山來玩,她們也會帶著他們去散步或溯溪。
我想,現代已有許多父母發現,讓孩子在大自然成長的必須性,已不下於學鋼琴、英文。可惜的是,就如同史英說過的:「對於孩子的成長,我們往往不只欠缺觀念,也欠缺條件,我們的生存空間太小、人太多,每個人又太忙。」
我知道很多朋友知道視野開闊的環境及讓孩子可以自由跑跳的空間,對她們的成長是重要的,但是大部分人還是沒辦法下定決心去選擇這樣的環境。現代的家長往往只能利用星期假日,像儀式或朝聖般的去「接近大自然」,可是卻又往往「求好心切」,在「教育」的前提下,分寸很不好拿捏。
在某次活動中,解說員賣力的在前面解說,有個媽媽認真的聽著、記著筆記,並且不時督促孩子要專心。忽然我聽見那位媽媽指著一棵植物問著孩子,孩子訥訥說不出來,只見媽媽氣急敗壞的往孩子頭上敲下去,罵著:「不是剛剛解說員才說過,怎麼就忘記了,帶你出來還不好好學!」
我想,經過如此的「教育」,那孩子一定不可能懂得欣賞豐富的自然生態之美,恐怕還會恨透了生物多樣性吧!
雖然這幾年在九年一貫的新課程裡,增加了許多認識鄉土或生命教育的課程,但是我始終懷疑會有多少效果,會不會課程終究只是課堂上的知識或考試的題材,對於要培養孩子對於台灣土地的情感或對生命的尊重,恐怕理想就真的只是理想罷了!
對於學校戶外教學或父母親盡責的帶孩子一個風景區逛過一個,塞著車趕赴一個又一個國家公園,到底能在孩子的生命中留下多少影響,我也是存疑的。我認為較有效果的方法,是荒野保護協會所推動的「尋找自己的祕密花園」。
AB寶升上小學三年級以後,開始參加荒野保護協會的炫蜂團,這是類似童軍團的長期親子成長團體,每月有一、兩次活動,以混齡方式編組的團隊。
如同其他成年的義工團隊,我們要每個小朋友找一個屬於她們自己的祕密花園,並且定期去觀察與記錄。我們認為,即使一個乍看之下平淡無奇的自然環境,只要經過長期的觀察,就會發現豐富而有趣的變化。
這種屬於自己的「祕密花園」,因為去的次數多,觀察久,就會產生感情,這種與土地親密的情感連結,在個人的生命進程上,也會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這種心靈故鄉的形成,不是課堂上的考試可以達到的。
其實住在都市裡也可以帶著孩子進行這樣的「定點觀察」,不管是巷子附近的小公園,或者河堤附近的矮樹叢裡,一年四季不斷的記錄、觀察。在不同時間,不同心情時,我們們的記憶會一個一個堆疊上去,這個地方就溶入了我們私密的情緒,許多的笑聲與淚水,會使得這個地方變成我們內心中最珍貴的祕密花園。
整理自野人出版社
《教養可以這麼浪漫》
相關文章
- 你可以再好好的說一次 (2008年4月21日)
- 理解孩子的執拗 (2008年4月19日)
- 關掉電視,說個故事! (2008年4月14日)
- 孩子「不快樂」的理由 (2008年4月9日)
- 當「拉他一把」的那一隻手 (2008年4月8日)
- 孩子是來得法的 (2008年4月7日)
- 別忽視帶好小弟子 (2008年4月5日)
- 家庭教育的神奇魔力 (2008年4月1日)
- 和孩子講真相的一點體會 (2008年3月31日)
- 給孩子空間,給自己成長 (2008年3月28日)
- 鄭板橋家書中的教子啟示 (2008年3月25日)
- 與上學的小弟子、家長同修交流 (2008年3月19日)
- 為什麼要讓孩子學鋼琴? (2008年3月16日)
- 和女兒一起 共同精進 (2008年3月15日)
- 跟上正法進程 小弟子也不能落下 (2008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