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家長園地

給孩子空間,給自己成長

文/郭木山( 轉載自南投縣親職教育網)

【明慧學校】一年多前種了盆白鶴草,只要平常固定澆些水就長得好好的。這一年來盆中又長出了許多新株,每當看到新株嫩葉長出心中就有份自得。其實,照顧花草不就是這股看它成長茁壯的期待嗎?不過近半年來盆中的新株和舊株擠滿了花盆,是該換盆的時候了,但我卻一直都沒處理。一個月前,看樣子實在太擁擠了,但又沒買新盆子,索性把一些新株及嫩葉剪掉,雖有一些不捨,但它至少看起來清爽多了。

一星期後,赫然瞥見,這些白鶴葉片不但變大了,而且更翠綠亮麗,兩星期後,整盆的白鶴變得更大更茁壯,不只一掃之前的不捨,且更多了些許的興奮,因為,「它長得更好了」。我想,可能是拔剪掉一些小株細葉後,生長空間更大、營養更充裕,相對的也長得更好。

由此讓我想起了平常指導女兒吹直笛的情形。因本身對直笛吹奏有份熱愛與興趣,相對的對女兒學習直笛的期望和標準就比較高,只要她一起音,就算我在其他的房間做事,就會如非洲草原上覓食的物一般,抬起頭來、豎起雙耳聆聽,一有「風吹草動」,馬上就隔空遙控指正。平常就已如此,當我坐在她身邊晉升指導的情況就更可想而知了。這種似乎無時無刻都在盯著她練習了沒,吹得怎麼樣的緊繃情況,就像是在鋼索上尋求平衡一樣,一不小心就要面臨失衡摔落的命運,怪恐怖的。我自己也意識到這種情況,不過並無太大改變,一直到女兒要參加音樂比賽,這種恐怖的張力就更加的緊繃。

但畢竟小孩子還是小孩子,女兒終受不住這樣的壓力了,她變得鬱鬱寡歡,尤其提到練習臉色就更沉重,當吹得不順我略加指導時即兩行淚珠如雨下。她不快樂,我也不快樂。不過,該檢討的人是我。這時我赫然發現這個父親,或說這個指導老師,這樣的指導方式給孩子的壓力有多麼的大。因此,我跟太太檢討之後改變了指導的方式,我請女兒規劃自行練習時間,前半段自己練習,並給自己評分,找出優點和可補強的地方,自己改進練習,這時候我可專心去忙自己的事,後半段才臨場指導,指導時除多些鼓勵之外,我也不直接點出她的缺點,仍由她自己提出需改進的地方,若有不足再由我提醒。改變之後,她的心理空間加大了,我的空間也加大、放鬆了,改變的結果是女兒越吹越有成就感,我也越教越輕鬆,最後終不負她那陣子辛勤的努力練習,獲得縣音樂比賽優等的佳績並參加全國比賽。

整個事件到此似乎可說暫告一段落,不過給我的激盪倒是久久不能褪去, 或許我們會說:「愛之深, 責之切。」但這不代表父母為孩子作一些「我都是為他們好」的事,就是孩子所喜愛及能接受的,當然更遑論能幫孩子真正解決問題了。何妨鬆開你的手,給孩子多一點空間和彈性,就像白鶴草一般,讓他們更有揮灑及成長的機會與空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