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慧學校】“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氣歌》)我們中華民族文化是神傳文化,氣節是神傳給人的重要做人理念,憑著正氣與信念,我們的民族得以傳承至今。無數仁人志士用以堅定自己的信仰和追求,砥礪自己的品格和節操,越是滄海橫流,越是如此。
信念是氣節的源泉。先賢孟子在戰國時那禮壞樂崩的年代,以弘揚道德為己任。齊宣王想用武力征服天下,孟子勸阻他說:“您想用武力征服天下,就好比‘緣木求魚’,不但徒勞無功,反而還會帶來災難。齊國不能與天下人為敵,只有仁者才能無敵於天下!”孟子倡導仁政,在與諸侯王公交往中不卑不亢,表現出高度的原則性。當別人問他為何有這樣的勇氣和膽量時,孟子說:“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吾何慊乎哉!”對真理的堅定信仰和崇高氣節既是人生的理想追求,也是社會價值取向,成為衡量人們為人處世的人格標準。
北宋的范仲淹是為官清廉、敢於直諫、心憂天下的又一典型。史載,范仲淹“每感論國事,時至泣下,一時士大夫矯厲尚風節,自仲淹倡之”。范仲淹敢於犯顏直諫,雖屢遭貶謫,依然為民請命,憂國憂民之心始終不改。他在《岳陽樓記》中闡述了他的為官做人之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歷來成大事者,無論身處任何環境,都能夠堅守心靈的一方淨土,不與社會濁流同流合污,節操自持,不墜青雲之志。
任何時代都有這樣有風骨的人,他們的事蹟永留青史,被後人永遠懷念和景仰。從特定意義上說,我國一部卷帙浩繁的二十四史,就是一部氣節與信念寫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節義列傳。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精忠報國的岳飛父子;陸遊的民族大義;鄭板橋寫竹畫竹,高風亮節……可謂不勝枚舉。這些人是民族的脊梁,國家的砥柱。他們淡泊名利,志存高遠,關心百姓疾苦,為後人做出了楷模。
相關文章
- 神傳文化:薦才舉賢 以德為先 (2008年1月30日)
- 神傳文化:順天意國泰民安 (2008年1月26日)
- 神傳文化:黃顏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意義 (2008年1月24日)
- 廣播節目:傳統文化第41集 (2008年1月24日)
- 神傳文化:對聯的意蘊 (2008年1月20日)
- 廣播節目:傳統文化第40集 (2008年1月20日)
- 神傳文化:惜時如金 君子之道 (2008年1月15日)
- 神傳文化:國畫之美 美在意境 (2008年1月10日)
- 神傳文化:音樂的震撼 (2008年1月3日)
- 神傳文化:范景文忠於職守 (2007年12月23日)
- 神傳文化:深信因果 清廉愛民積德 (2007年12月21日)
- 神傳文化:淡泊無爭 心無妒嫉 (2007年12月19日)
- 神傳文化:深信因果 清廉愛民積德 (2007年12月16日)
- 神傳文化:也談字如其人 (2007年11月29日)
- 神傳文化:八旦和嫁乞隨乞 (2007年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