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靈小品

原來我們不會溝通

文/蔡安和

【明慧學校】如果有人問:“你認為人類目前遭遇到最大的困境是什麼?”你的答案是生態破壞?金融風暴?經濟不景氣?或是人群的疏離?或許各種可能的答案都有,但是,知名的量子物理學家大衛﹒波姆(David Bohm)卻斬釘截鐵的指出:“人類真正的困境在思維與互動的方式。”所以,他開展了“深度匯談”(Dialogue)這個領域,希望能讓人類有進一步的提升。

人們的思維與互動方式在生活中最直接的體現就是“溝通”,如何成為溝通能手,亦成為時下最受歡迎的訓練課程,或是暢銷書籍。這項我們每天都在做的事情真的這麼困難?需要這樣大張旗鼓的討論?對,真的就是這麼困難!

舉個例子:前兩個禮拜,筆者和一群從事電視工作的伙伴一起開會,會中的內容是討論一個製作團隊拍攝的外景節目,A君首先發表看法:“我覺的這次節目很好看,鏡頭的角度多元,互動鏡頭都經過設計,攝影真的進步非常多!”然後B君接著說:“我的看法跟A君不太一樣,如果仔細看,拍攝的畫面有點跳動,而且內容的編排讓我看完還有點抓不到重點。”

其實,A君說的對,比較以前的作品,這次拍攝的確角度多元。B君也沒錯,內容的編排及架構的確缺乏邏輯,畫面也確實會晃。但是,為什麼我們還是無法鬆動原來的立場?

這就是波姆所說的困境。上述例中“好看?不好看?”其實是一種結論,建立起這個結論的依據其實很多資訊。如果只討論好看或不好看的結論,當然不會有交集,因為從你選擇的資訊中,就已經決定了你的結論。若是能單純的從拍攝角度的變化、內容架構的安排來做討論,我想溝通起來會容易的多,因為這些是可以具體觀察的資訊或事實,而不是抽象的感覺或結論。再來,人們很難把我的意見跟我本身做一個分離,在深度匯談領域有一個叫“懸掛”(suspend)的動作。簡單的說,當我說出一個意見後,這個意見就懸掛在討論的場中,跟我本身已經脫離,他人反對的其實是那個意見,而不是反對我,就連我也能批評、改進這個意見。

楊仁壽教授整理過互動的三個原則“說請楚、聽清楚、問清楚”,很顯然,平日我們的溝通三樣通通不清楚。由資訊來討論議題,善用懸掛的動作,這只是兩個技巧類的工具,再討論下去還有更深層態度與意圖的層次。看來要做好溝通這件事,真的是需要用心的修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