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童話寓言

清明節折柳插頭的典故

文/曉雲

【明慧學校】在宋朝以前,清明僅是個附屬在寒食節習俗中的一個次要的節日。而清明節掃墓,更是宋代以後出現的。

在二十四個節氣中,只有「清明」和「冬至」兩個節氣演化為節日;從區別上看,節氣只是時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風俗習慣和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如何從節氣演變為節日的呢?

根據《荊楚歲時記》中說:離冬至105天有大風暴雨,稱這一天叫做「寒食」,要禁火三日,由於寒食節的日子與清明的日子相近,因此古人在寒食的活動,往往沿續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也就沒有什麼區別了,而到今天,寒食節更已經被清明節所取代了。

寒食節是紀念介之推護駕感人肺腑的故事。據說,在春秋戰國時,晉國國君晉獻公的寵妾驪妃為使自己的兒子繼承王位而害死了太子申生,其後又想陷害晉獻公的另一個兒子重耳。重耳為了逃避驪妃的迫害,被迫逃離晉國。 

一日,公子重耳迷路在山中,好幾天沒有食物。當時大臣介之推護駕跟隨重耳,就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煮熟了給重耳充飢。

重耳流亡了19年後,返國即位,即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晉文公一一加封跟隨他流亡的大臣,因為由於介之推還鄉探母,晉文公便忘了封賞他。後經他人提醒,他才想起舊事,心中愧疚。便親自到介之推的老家綿山探訪,卻找不到介之推的蹤影。 

由於介之推是個出了名的孝子,有人獻計說,如果放火燒山,介之推為了母親,一定會出來的。晉文公便下令火燒綿山,直燒了三天三夜,介之推卻沒有出來。等火熄滅後,人們看見介之推和他的母親被燒死在一棵柳樹下,並發現一片寫著血書的衣襟:

割肉奉君盡丹心,

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終不見,

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

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

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十分傷心,即下令將綿山改稱介山(即山西介休縣境內的介山),又下令把介之推被燒死的那一天定為寒食節。以後每年在這一天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飯,以示追懷之意。

次年寒食節,晉文公到介山祭介之推,先在山下寒食一日,第二天才上山,發現那棵柳樹已長出了翠綠的嫩條。晉文公便走上前去,折了一支柳條,編成一個圈兒帶在頭上。隨從的臣子也紛紛仿效,折柳插頭。於是,晉文公便把這棵柳樹命名為「清明柳」,這一天定為清明節。

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這就是清明「折柳插頭」習俗的由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