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成語故事

潘文樂旨

文/李德民 整理

【明慧學校】成語“潘文樂旨”出自《晉書•樂廣傳》。說的是西晉年間,有一位名士叫樂廣,他善于談論,卻不擅長寫作。他想辭去河南尹的官職,卻不知該如何把辭呈寫得合情合理,讓皇上讀了后能批准他的請辭。

与他同時代有位叫潘岳的甚有文彩,梁代鐘嶸的《詩品》將他的作品列為上品,并有“陸才如海,潘才如江”的贊語。于是樂廣就請潘岳為他代書。潘岳說:“我得知道你的想法,方能動筆。” 樂廣就向潘岳講了二百句,表述了自己的志愿。潘岳极盡能事,成就了這篇辭職書。潘岳也因此而成“名筆”。

當時的人都說:“若廣不假岳之筆,岳不取廣之旨,無以成斯美也。” 也就是說,如果樂廣不借潘岳之筆,而潘岳不取樂廣的意旨,也就不會有這樣的美文問世。

后世多以“潘文樂旨”來比喻好文章的文辭与意旨。其實這則成語故事也告訴我們,不同的人所擅長的領域不同,如果能相互形成最佳配合,相信會無事不成的。

原文: 廣善清言而不長于筆,將讓尹,請潘岳為表。岳曰:“當得君意。”廣乃作二百句語,述己之志。岳因取次比,便成名筆。時人咸云:“若廣不假岳之筆,岳不取廣之旨,無以成斯美也。(《晉書•樂廣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