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慧學校】古語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即使君子,也難免有過。然而真正有智慧的人比常人更善自省和改過遷善,所以他才偉大而英明。
首先對別人提意見持何種態度非常重要,“聞過則喜”是歷代先賢們所推崇的。唐太宗是中國歷史上最善於納諫的君主,為後世做出了楷模。他鼓勵進諫,而對於指責錯了自己的人,也給予包容而不責備。在大臣們提出意見或指出其過失時,他總是誠懇的說“卿所言誠有理,是吾思之不熟。”當大臣們聽到有人對皇帝的指責是錯誤的,就對唐太宗說:“他這個指責是錯誤的,應當要受懲罰。”唐太宗說:“不可以。”大臣們問:“為甚麼?”他說:“如果我懲罰這個人,以後就沒有人敢在我面前說我的過失了。”有聖君,有賢臣,使政治清明,國泰民安,開創出一代天朝盛世。
無論進諫還是納諫,要宜勇宜速,要把百姓利益放在首位。齊宣王時修築大宮殿,修了三年還沒有建成,卻沒有一個大臣進諫。這時一個叫春居的士人恐長此下去於國力有傷,冒死進見齊宣王說:“如果國君做事不考慮百姓的承受能力,算的上賢德嗎?”齊宣王說:“算不上。”春居又說:“現在您修建大宮殿,面積超過一百畝,宮殿有三百個門,憑齊國這麼大一個國家,建了三年還建不成。群臣卻沒有一個人敢於進諫,請問大王算的上有臣子嗎?”齊宣王沉吟片刻說:“等於沒有臣子。”春居說:“我請求迴避了。”說完掉頭走了出去。齊宣王恍然大悟,急忙起身叫道:“春子,請回來!你為甚麼這麼晚才來勸阻我?我馬上下令停止修建宮殿。”並轉身對史官說:“把這件事寫到史書上:我喜歡修建大宮殿,很不賢德,是春子阻止了我。”
改過遷善還要具備開闊的胸襟、豁達的心境。清朝康熙年間,桐城人張英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鄰居是桐城另一大戶葉府,主人是張英同朝供職的葉侍郎。一次,兩家因院牆發生糾紛,張英的夫人立即修書派人送給張英,張英見信深感憂慮,寫信回復老夫人:“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人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於是,張老夫人令家丁後退三尺築牆。葉府很受感動,命家人也把院牆後移三尺。從此,張、葉兩府消除隔閡,成通家之好。
其實,一個人能夠具備改過遷善的能力,才能夠算是自己主宰自己。要真正做到,而不是停留在後悔煩惱上,更不能文過飾非。改過遷善,是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可以而且必須遵守和施行的原則。尤其對於鑄成大錯的人,意義更為重大。古人云:“蓋世功勞,當不得一個矜字;彌天大罪,當不得一個悔字。”當一個人感覺到有愧於心時,是明智的體現。相反,如果自以為是,跳不出“私”和“自我”的圈子,總認為自己一貫正確,必將成為孤家寡人而自食其果。
如專權跋扈的周厲王,以“能止謗”自喜,天下之人滿腹不平,他卻要鉗住萬民之口,找人監視指責他的人。無論大臣還是平民,誰被告發,就置誰於死地。人們道路上見了面不敢說話,更沒有敢議論的,“防民之口,甚於防川”。三年之後,土壅而川決,國人忍無可忍,聯合起來圍攻王宮要殺周厲王,衛士們也不願保護他。周厲王眾叛親離,最後被流放到彘。
歷史是一面鏡子,對待意見的不同態度,得到的結果也截然相反。要懂的“過也,人皆見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的道理。不怕有錯誤和過失,關鍵是怎樣對待。怕聽逆耳之言,一聽到正中要害的話,就火冒三丈,甚至仗勢凌人,打擊報復,其結果害人害己。以正確的心態面對一切,從善如流,不斷昇華思想境界,那麼前進路上就沒有任何障礙能夠阻擋的了。
相關文章
- 平易近人 人必親之 (2007年10月24日)
- 謙虛 不邀功 (2007年10月16日)
- 大法小弟子一句話改變了一節課 (2007年10月3日)
- 守節不屈 (2007年10月2日)
- 歷史故事:暗室慎獨重德 拒色輕利重義 (2007年9月13日)
- 呂蒙正勸人“安於天命” (2007年8月28日)
- 激發善心,砥礪薄俗 (2007年8月26日)
- 墨的由來 (2007年8月23日)
- 水火不侵敬神家 (2007年7月30日)
- 史家直筆,寧死不曲 (2007年7月29日)
- 從姜子牙的幾個故事談起 (2007年7月22日)
- 神傳文化:玩物喪志 功虧一簣 (2007年6月18日)
- 壺中天地 (2006年4月18日)
- 動畫:神傳文字的故事 (2005年3月17日)
- 傳神的漢字 (2005年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