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慧學校】佛陀住世時,比丘們每日出外托缽乞食,遵照佛陀的規定,次第行乞,一個個,一排排,無論人家施捨與否,都必須經過。
可是須菩提尊者,他的乞食方式則與大家不同,一離開精舍,他就與大家分道而行,一個人威儀齊態,行止安詳的去乞食。
大家不久注意到,須菩提總是只撿富家的門去,而那些凡是他知道生活拮据的貧困人家,決不前去托缽。無論多遠的路程,他都不辭勞苦,否則,寧可餓著肚子也不行乞。
有一次,一位比丘向他詢問,「尊者,您乞食一貫捨近求遠,不會是看不起那些貧窮的人吧?」
「哦,我發願不向貧苦的人乞食,是因為貧苦的人家,自己生活都難以維持,有時是心有餘,但實在是無力幫忙,即使是有一點食物,我也不想增加他們的負擔。而富人則不同,區區一食之施,在富者是無所謂的。」
「你不會對美食有所執吧?」比丘又帶著嘲笑的口吻加了一句。
須菩提溫和的向他解釋道:「如果為了好吃,我們也不要出家修行了。」
那位比丘聽了此話,也無話可說了。
在僧團中,與須菩提恰好相反的是大迦葉尊者,須菩提乞富不乞貧,而大迦葉是乞貧不乞富。有一次,須菩提提問大迦葉:
「你乞食的態度和我正好相反,我很無禮的請求你告訴我原因好嗎?」
「尊者須菩提,」大迦葉解釋道,「我們是出家的沙門,受人供養,是給他們增加福慧的機會,我們守道行法,這就是人間的福田,我向貧窮者乞食,給他們將來的福報,免除今後來世的貧窮,而富人的福多,也許只是錦上添花而已!」
須菩提聽了,點點頭。他不強人同己,只是說:「佛法多門,個人以己之悟去奉行佛陀的教示。」
佛陀說:「真正的乞食法,應該是不擇貧富,不分穢淨,嚴肅威儀,次第行乞。」
其實,無論窮與富,一旦來到這個世間,就都一樣的苦,只是受苦的方式不同而已。惟有修煉得道,才是脫離苦海的唯一的途徑。
相關文章
- 佛家故事:存在 (2006年6月17日)
- 三歲杏雨證實大法 (2006年5月1日)
- 佛家故事:一休和尚談修煉 (2006年3月6日)
- 佛家故事:禪 院 (2006年1月24日)
- 民間故事:顛倒是非 舌枯而死 (2005年10月14日)
- 佛家故事:四大毒蛇 (2005年8月8日)
- 佛家故事:守金不捨墮蛇身 (2005年6月30日)
- 佛家故事:為眾生擺渡 (2005年6月24日)
- 佛家故事:機緣難得 (2005年6月22日)
- 民間故事:三隻小燕子與周先生的兒子 (2005年6月8日)
- 佛家故事:出污泥而不染的蓮花 (2004年12月31日)
- 佛家故事:承擔 (2004年12月29日)
- 佛家故事:神通第一的目犍連 (2004年12月28日)
- 明慧學校學習單(10) (2004年11月28日)
- 佛家故事:高僧 (2004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