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慧學校】小時候總希望自己快點長大,擴充新的視野,出去打天下;長大後卻老想要回家,這種微妙的心境,可不是時下的青少年隨隨便便就能體會的。
從有記憶以來,父親便因為工作的關係,長期留在台北,伴我在身邊的自然就是母親了。也因此,母親對我的家教甚嚴。年幼的我,常因為母親偶爾幾句告誡,產生不服氣的心理,想早日脫離母親的約束;等到年紀稍長,才了解母親用心良苦。
記得國中時都由母親接送上下學,每天母親一定比我早起,張羅早餐,而後再叫醒我。當我刷牙時,就替我整理床鋪。母親身為職業婦女,平日朝九晚五,有時還要值班,但這三年裡,我從沒聽見母親喊過一聲累。這樣的情形持續三年直到我上了高職。
為了趕車,我必須比母親早起。但我總習慣性的把被子一踢,做其他事去了。回神來才發現被子還零亂的躺在床上,而母親的起床號也由鬧鐘取代了。有時候總有些悵然若失的感覺,好像在廚房尋不著母親開冰箱取牛奶的身影,就渾身不對勁。
週末假日的時間,往往排給幾個好友相約打球、逛街,慢慢的待在家裡的次數越來越少。每每出門,眼角瞥見母親些許落寞的神情,母親總問:「回不回來吃飯?」年少輕狂的我只是咬咬牙、甩甩頭,讓母親的期待一次又一次落了空。心裡有歉意,自然就玩不開心。
之前大言不慚,認為自己歲數已夠,獨立性強,不需依附他人;現在才發現,對家的眷戀是一直到死,不管你身在美國,或是南極洲,甚至死後都難以割捨的。有時候厭煩母親的喋喋不休,一旦聽不到了,又不免掛記。雖然母親常說「倦鳥歸巢」,但我看的出那是母親自我安慰的話。或許母親也在我背後感嘆過吧,只是捨不得讓我看到。
我有什麼資格說自己是個成熟的個體呢?連母親的心思都無法體會。我瞧不起把家視為旅館的人,但換個角度想,「我自己又何嘗不是?」我只懊悔沒有早些看出母親的細膩,千百句對不起也及不上母親的空虛,我實在欠她太多。
是時候,該回家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