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慧學校】 思惠小孫女啊!假設打開衣櫥,發現滿坑滿谷的都是加大尺碼的衣物,只能用「塞爆」了來形容,妳會有什麼反應?妳那位「第一浪費」的叔叔,如今結婚要搬出去住,舊的衣服都不要啦!真是……
面對這個「爛攤子」,奶奶可是苦惱了好久!幸好,巷子口新設了一個「舊衣回收櫃」,這下不會浪費了!於是奶奶放心的開始整理,一面整理,一面又開始想起從前……
那時,不僅倫常道德代代相傳,連生活中所有的一切,也是如此承接使用!那家具,以現在的眼光看來,式樣笨重、顏色深沉,一點兒也不時髦,可是它堅固耐用,越用越煥發出名貴木材的光彩,而且全用榫子卡緊,不用擔心鬆開或生鏽。髹漆的手藝更是一流,不需擔心蟲蛀蟻蝕,代代承傳使用,視為傳家寶!衣服更不用說,老大穿不下給老二穿,老三再接手,堂兄弟、表姊妹之間,相互流通。反正宗族聚居,不分彼此。大小不合適,動手修改修改即可。
那時的衣服,可都是「無才便是德」的婦女,在繁重的家務之餘,低著頭在燈下,一針一線、一片一面慢慢拼湊縫製而成。而這份手藝女紅,可是提親、出嫁的必備條件哪!孩子嘛!好動!衣褲經常不小心被扯破、撕裂,母親就急忙用心縫補。那年頭,誰家孩子的衣褲上沒幾塊「補丁」的?可那補丁也挺講究哪!都整整齊齊、四四方方的呢!
洗衣服就靠母親的雙手,蹲在河邊的石頭上,邊嘮家常邊搓、揉、拍、擰……的,再一一晾在竹竿上。那時衣服是一直穿到纖維薄了,無法再補了,才把釦子一粒粒剪下(以後再利用。那鈕釦可是牛骨做的,很牢靠的),然後當成抹布使用!
上了小學,連學校制服也是母親縫製的!白上衣還簡單,那打摺黑裙可讓母親花了不少工夫。只見她燒起了熨斗,一面用尺量量、算算,再慢慢一摺一摺的疊起、燙平,很不容易的!那裙頭量得寬寬的,以防立刻長大或變胖而穿不下!因我是老大而沾了光,時不時有新衣上身,那時的孩子只要穿上了新衣,人人都會靠近輕打三下,嘴裡唸叨:「穿新衣,打三下!」感覺挺窩心的!由此證明,當時能穿上新衣的機會的確不多!還好,我們兄弟姊妹六人,都上同一所學校,所以制服也順理成章的往下承傳。
再告訴你一件好玩的事兒:從前的熨斗,是燒木炭的,大而笨重!先在火爐裡把木炭燒紅了,提著熨斗的手把,朝前往上一掀,就露出熨斗肚子啦!尾端還開著一個通風口。然後往肚子裡頭裝上火紅的木炭,再蓋上,調整尾端通風口的大小來決定溫度的高低。燙前,先在一塊打濕的毛巾上試一下是否合適,「嗤」一聲,水氣瀰漫!燙衣的過程中可大意不得,動作要快速俐落,更不能聊天或走神兒,否則立刻燙焦,嚴重的燒破報廢,那可是大事一件哪!求學階段,我和妳大舅公經常分攤這個任務,累積不少經驗呢!
你們兄妹倆,小時經常打破碗,還曾經到奶奶家拿多餘的碗用哩!這年頭經濟充裕,打破個碗盤小事一樁!可是奶奶小時候,小孩失手打破個碗,那可不得了!倘若是家傳古物,什麼景德鎮瓷器或哪個朝代官窯燒製的,那可吃不了兜著走,很嚴重哪!
當時很多日常用品,由挑擔子做小生意的人,沿村沿路兜售。還有一種特殊的行業,是補鍋、碗、瓢、盆的!利用幾個鐵片串在一起,掛在手腕上,上下一抖動,那鐵片互擊,發出清脆的響聲,不用吆喝,人人一聽,就知道是誰來了。家家戶戶的小蘿蔔頭,把自個兒打破的名貴瓷器碎片,捧去讓他修補,那技藝沒得說,真修補得完好如初,滴水不漏耶!這在妳來說,肯定是新聞吧!
再告訴妳,那時不像現在理髮廳、美容院比比皆是,有的只是母親那無所不能的巧手,兄弟姊妹,一個挨一個的讓母親修剪頭上的三千煩惱絲。女的一律清湯掛麵的學生頭,男的一律理光!哪有什麼三分頭、五分頭的,連想都別想!更不像現在,奇形怪狀的,什麼樣的髮型都有!那年頭,不重外表,儘管衣著不怎麼合身,但一定乾淨、整齊。那白布鞋,一定自己定期洗刷乾淨,再用米漿調和白粉刷上曬乾,雪白雪白的!誰無意中踩上一腳弄髒了,都得心疼半天!
因為什麼都得親自動手完成,幾乎可以說自給自足,反而讓一家子大大小小,同心合力,緊密連繫在一起,任何事,每個人都不可避免的得插上一腳,所以感情親密,時時享受著天倫之樂。也因為事必躬親,所以容易知足,更懂得珍惜。因著長輩言教、身教的薰陶,孩子們大都知進退、守本分,儘管受教育的機會並不均等,但無形中卻有著充實的內涵。
所以說,從不同行業的出現,可以看出社會風氣的變化:那補鍋、修碗的年代,代表著簡樸節省的民風;而「舊衣回收櫃」的出現,則顯示出社會風氣的奢侈浮華!
思惠!但願妳如今所處的時代,社會風氣已開始導正,一切都以道德提升為前提,那妳真是有福啦!奶奶知道,妳會很快的洗去奢華、返出本性,心靈一如此畫中的雪景一般,寧靜無瑕、澄明潔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