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慧學校】“謙遜”、“恭順”做為一種美德,被古代的聖賢明君反復諄諄教誨於後世。唐太宗雖貴為大唐天子,但卻時時處處以“謙恭”來要求自己,為後世子孫樹立了典範。
貞觀二年,唐太宗對侍臣說:“人們說做天子的就可自尊崇,無所畏懼。我卻認為應當保持謙遜恭順,常懷畏懼。以前舜帝告誡大禹說“你只要不自誇,天下就沒有與你爭能力的;你只要不自己炫耀,天下沒有與你爭功勞的[1]。《易經》中又說:‘人道惡盈而好謙。’做天子的,如果只知妄自尊崇,不遵循謙恭之道,倘若自己有過失的事,請肯犯顏諫奏呢?所以我每說一句話,每做一件事,必定上敬畏皇天,下畏懼群臣。上天高高在上可以洞察人間最細微的地方,怎能不敬畏呢?群公卿士都在看著,怎能不畏懼呢?如此想來,就知道要保持謙遜保持敬畏,唯恐不合乎上天之心和老百姓的意願。”
魏徵說:“古人云‘沒有人不肯善始,但很少有人善終。’願陛下守此常謙常懼之道,一天比一天謹慎。這樣宗國社稷就永固了,就不會傾覆了。陶唐、有虞之所以太平,實際用的就是此法。
貞觀三年,唐太宗問給事中孔穎達:“《論語》中說:‘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如何解釋?”孔穎達說:“這是聖人的教化,希望人有謙虛的光明美德。自己雖有能力,不驕矜尊大,仍向沒有能力的人求教其所能的事。自己的才藝雖多,卻好像非常少,仍向才藝少的人學習優點。自己雖然有,其樣子好像沒有。自己雖充足,其貌好像空無所有。不僅平民百姓,帝王之德,也應當這樣。內心蘊含如神之明,但外表卻應當沉靜不語,使人深不可知。所以《易經》說‘以蒙昧來修養貞正之德,用藏智於內的辦法來治理民眾。[3]’假如身居至高無上的地位,炫耀自己的聰明,依恃才氣盛氣凌人,掩飾錯誤,拒絕納諫,那麼就造成上下情無法通達,君臣之間的途徑隔絕。自古國家滅亡,沒有不是因為這個的。”太宗說:“《易經》云:‘有功勞而不自我炫耀,君子會有好結果。吉利。[2]’真如卿所說的。”唐太宗下詔賜物二百緞給孔穎達。
(譯自《貞觀政要》)
註:
[1]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
[2]勞謙,君子有終,吉。
[3]以蒙養正,以明夷蒞眾。
相關文章
- 歷史故事:大度寬容 忍辱修身 (2005年9月21日)
- 歷史故事:誠實狀元 (2005年9月15日)
- 歷史故事:誠實君子 (2005年9月11日)
- 歷史故事:狂妄自大 不可教也 (2005年9月9日)
- 歷史故事:改正錯誤為美德 (2005年9月8日)
- 歷史故事:唐太宗戒奢從儉 (2005年9月6日)
- 歷史故事:得失之間 (2005年9月5日)
- 歷史故事:德之賊也 (2005年9月4日)
- 歷史故事:剔鑿生命的石屑 (2005年9月3日)
- 歷史故事:冥冥之中有定數 李唐天下當再興 (2005年8月31日)
- 歷史故事:天意不可違 (2005年8月30日)
- 歷史故事:知人不易 (2005年8月29日)
- 歷史故事:夫妻之恩 (2005年8月27日)
- 歷史故事:遇物教儲 (2005年8月26日)
- 歷史故事:忠臣與良臣 (2005年8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