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慧學校】
壹、中國詩歌的起源、轉變:
中國的詩歌,起源於詩經,之後有楚辭。詩經被認為是中國北方的代表文學,楚辭是南方的代表文學。到了漢代,有反應及描寫民間生活的歌謠,經過漢代樂府官署蒐集整理,統稱為樂府詩。樂府詩傳到魏晉南北朝,不斷發展轉變、進步,終於成就了詩歌光芒萬丈的唐代。
詩經以四言詩為主,楚辭是不整齊的長短句,漢代樂府詩開始有整齊的五言詩,魏晉時代有整齊的七言詩。
貳、唐詩興盛的原因:
清代乾隆皇帝年間,曾經編纂《全唐詩》,收錄唐詩四萬八千九百多首詩,詩人約二千二百多人,由此可見唐詩興盛的情況。唐詩興盛的原因,可以約略歸納為下列四種:
一、帝王的提倡:唐代很多帝王極力提倡唐詩的寫作,對詩人非常禮遇,使詩人的地位大大的提高,無形之中也鼓勵了文人從事詩歌的創作,促進唐詩的興盛。
二、科舉的影響:唐代以科舉取士,詩是唐代科舉考試的科目之一,使天下的讀書人把寫詩當作參加考試,求取功名的途徑,詩人不斷提昇寫詩的技巧,使唐代的詩歌的成就比前幾代進步很多。
三、詩的寫作範圍擴大:唐代以前的詩歌,大多數是描寫貴族生活,作者大都是貴族,或是圍繞在貴族身邊的讀書人,所以寫作的範圍比較狹窄,題材比較單調貧乏。但是到了唐代,寫詩幾乎是全民運動,作者來自各個不同的階層,描寫的內容豐富多變,使唐詩的作者由貴族普及到民間,唐詩的內容從描寫少數的貴族生活,擴充到反映多數人的生活,唐詩與人民的距離更接近,更多人喜歡讀詩、寫詩。
四、 詩歌本身的發展:詩歌的發展,從五言古詩、七言古詩,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因為聲律之說的興起,在唐代有了平仄與押韻更嚴格的絕句、律詩,加上原來的古詩,形成唐詩三種主要的體裁。唐代的詩人大量寫作這三種體裁的詩,使唐詩興盛。
參、唐詩的分期:
唐詩分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個時期:
一、初唐:高祖武德元年(西元618年)----玄宗先天元年(西元712年),約一百年。
二、盛唐:玄宗開元元年(西元713年)----代宗永泰元年(西元765年),約五十年。
三、中唐:代宗大曆元年(西元766年)----文宗太和元年(西元835年),約七十年。
四、晚唐:文宗開成元年(西元836年)----昭宣宗天祐元年(西元907年),約七十年。
肆、詩體種類:
一、古體詩:也稱「古詩」、「古風」、「往體」、「格詩」。詩體名與「近體詩」對稱。廣義者指唐代以前各種詩歌體裁和唐代以後文人仿古的詩作,包括四言古詩、楚辭、樂府等;狹義者,僅指五言古詩和七言古詩。
二、近體詩:詩體名。也稱「今體詩」、「格律詩」,與「古體詩」對稱。狹義者指唐代產生的格律詩。「古體詩」與「近體詩」的差別,參看「古體詩和近體詩的區別方法」。近體詩有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排律等。
三、樂府詩:可分「古樂府詩」與「新樂府詩」二種
(一)古樂府詩:漢、魏以下,陳、隋以上,樂府古題唐人所擬作也。(諸家概有,而李白所擬為多,皆仍樂府舊名。李賀擬古樂府,多別為之名,而變其舊。)(引自唐音癸籤,頁二)
(二)新樂府詩:古樂府所無,唐人新製為樂府題者也。始於杜甫,盛于元、白、張籍、王建諸家。元微之嘗有云:後人沿襲古題,唱和重複,不如寓意古題,刺美見事,為得詩人諷興之義者,此也。詳後樂通內。其題或名「歌」,亦或名「行」,或兼名「歌行」。又有曰「引」者,曰「曲」者,曰「謠」者,曰「辭」者,曰「篇」者,有曰「詠」者,曰「吟」者,曰「嘆」者,曰「唱」者,曰「弄」者,復有曰「思」者,曰「怨」者,曰「悲若哀」者,曰「樂」者,凡此皆屬樂府,然非盡譜之於樂。
相關文章
- 國學小常識:標點符號的使用 (2005年3月26日)
- 國學小常識:楷書 (2005年3月14日)
- 國學小常識:隸書 (2005年3月10日)
- 國學小常識:小篆 (2005年1月20日)
- 帶經而鋤 (2005年1月1日)
- 國學常識:石鼓文 (2004年12月5日)
- 國學常識:對聯 (2004年11月24日)
- 韓國首屆明慧學校夏令營圓滿結束 (2004年8月22日)
- 對反復通讀《轉法輪》的重要性的領悟 (2002年8月21日)
- 儒道本是同根生(一) 郭店楚簡是千年重大發現 (2002年8月3日)